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骨折的治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18页(2796字)

对骨折处理的要求是抢救患者生命,恢复受伤部位功能,分急救和治疗两个阶段。

(一)骨折急救

1.急救步骤 一般原则是就地包扎、止血、固定、护送。首先判断有无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应有针对性急救,病情平稳后再进行骨折的处理。

2.出血的处理

(1)加压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进行加压包扎,一般即可止血。

(2)止血带止血法 如大出血用加压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暂时阻断血循环,不要过紧,以免压伤神经、肌肉、皮肤;过松,仅压迫静脉而没压迫动脉,反而加重出血。扎止血带后注意时间,不应超过1~1.5小时。

(3)钳加或结扎止血法 清创后可将血管结扎或钳加,再进一步处理。

3.固定 将伤肢固定,有减少疼痛、保护骨折位置及防止骨端损伤血管、神经的作用。一般可用预制的夹板,固定伤肢上下关节,上肢可贴胸固定,下肢可用健侧下肢固定患侧下肢。

4.治疗休克 给氧、保暖、迅速止血,恢复血循环,必要时先给血浆或液体。

5.止痛 剧烈疼痛可引起休克,因此,剧痛者给予止痛剂,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

(二)骨折的治疗 治疗原则: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

1.骨折的复位

(1)手法复位 凡能手法达到功能复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应采用手法复位。

①麻醉 可用局麻、神经阻滞麻醉、儿童也可用全麻。

②手法 目的是将骨折远端对准骨折近端。

手摸心会: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方法。触摸骨折端结合X线片,确切掌握骨折局部情况。

拔伸牵引:克服肌肉抵抗力、纠正重叠移位。

旋转屈伸:矫正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

端挤提按: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

夹挤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折顶回旋:折顶用于矫正肌肉较丰富的横断骨折,重叠移位较多者。回旋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或断端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摇摆触碰: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复位后更加稳定,使用此手法。

按摩推拿: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主要用于关节部位骨折。

(2)牵引复位

①皮肤牵引 用宽胶布或牵引带固定骨折远断肢体,系以重量,通过滑车进行牵引,重量不能超过5kg。此法适用于儿童及老年肌肉软弱者。

②骨牵引 用不锈钢针穿过骨质,通过牵引弓、绳子、滑车进行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1/8。此法适用于有移位的成年人骨折。

(3)手术复位 适应证:①手法复位失败。②骨折复位后又移位。③骨折端嵌入软组织。④关节内骨折。⑤多处骨折。⑥陈旧性骨折。

2.骨折的固定

(1)夹板固定 不超过骨折上、下关节,用压垫衬于夹板与皮肤间,用带子固定夹板,通过压垫的压力,夹板的弹性,带子的约束力,对骨折形成三点挤压的杠杆作用力,保持骨折对位。优点是骨折部位得到固定,临近关节可活动,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修复。

(2)石膏固定 优点是良好的塑形,不易变形,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与肢体接触面积大,压疮机会小,固定作用可靠,术后容易护理。缺点是肿胀消退后骨折容易移位,长期固定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折愈合慢。

(3)手术复位 手术暴露骨折部位,直视下复位,同时做内固定。

(4)骨外固定 用钢针经皮穿放骨折端,用连接杆与钢针固定,使骨折端稳定的方法。

3.药物治疗 祖国医学根据“血不活则瘀不祛,瘀不祛则骨不能接”理论,按三期分治的辨证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1)早期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基本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元胡、土元、制没药。

(2)中期 活血生新、接骨续筋。基本方:接骨续筋汤加减,汤剂或制成片剂。当归、生地、红花、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桑寄生。

(3)后期 补气养血、强筋壮骨。基本方:八珍汤加减,制成丸剂或片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党参、白术、茯苓、杜仲、续断、脊、补骨脂、炙甘草。

4.功能锻炼 骨与关节损伤后,肢体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了功能,随着损伤的痊愈,肢体的功能亦逐渐恢复。但功能的恢复必须通过患者的自主锻炼才能获得,任何治疗无法替代。

(1)骨折早期 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发生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而其他部位关节均进行锻炼。

(2)骨折中期 患肢肿胀消退、疼痛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骨折部趋于稳定。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外,并在健肢或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逐渐活动上下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骨折后期 骨折临床愈合,锻炼形式是加强患肢的关节活动,使关节恢复正常活动范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