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养分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施肥手册》第48页(1076字)
最小养分律是人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在认识养分与作物产量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出作物营养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基本要点是:
作物生长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而产量高低是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营养元素所决定。如果不补充这一元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也难以提高产量。最小养分律不是不变的,它随作物种类、产量和施肥水平而变化。一种最小养分得到满足后,另一种养分就可能成为新的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可用图4-1形象地表示出来。土壤好比一个木桶,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代表土壤中一种营养元素。木桶贮水量的多少表示作物产量水平的高低。它决定于表示最小养分的最短木板的高度,亦即作物产量受该种最小养分的制约。
图4-1 李比西的最小养分律法则
最小养分律在施肥实践中提醒人们应根据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作物需肥特性,首先施用含最小养分的那种肥料,当发生最小养分转变,新的最小养分出现时,施肥目的随之转变到解除新的最小养分限制作用上来。因而在实际施肥过程中,要运行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使各种养分因子协调平衡以满足作物需要(图4-2)。
图4-2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应当指出,正确地运用最小养分律,因地制宜选择肥料种类,充分利用养分,从而收到增产、节肥和提高肥料经济效益的实际效果。所以,最小养分律在指导施肥时,免去盲目和过量施肥的失误,同时还应考虑其他限制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
1895年德国学者李勃夏提出了最适因子律,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作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各因子处于最适条件时,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时均不适于作物生长,产量可能最低。李勃夏的观点是对最小养分律的完善和发展。从这一定律看,养分供应不是越多越好,一种肥料(尤其是氮肥)施用过多,超过最适数量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从而形成盐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降低产量(图4-3)。尤其温室切花生产中,为抢时间上市,短期内高肥量促花早开,而引起的土壤盐害的事例屡见不鲜。
图4-3 作物产量与养分浓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