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78页(4571字)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发病年龄以40~65岁居多,其中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5岁为最多见。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增高相关,雌激素中的雌酮(E1)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促乳素在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也有促进作用。易感因素包括家族史、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大于40岁未孕、初产大于35岁者。高脂肪饮食、放射线照射及乳汁因子等也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病理分类】
1.非浸润性癌:①导管内癌;②小叶原位癌。
2.早期浸润性癌:①导管癌早期浸润,突破导管壁,向间质浸润;②小叶癌早期浸润,仍局限于小叶内。
3.浸润性特殊型癌:①乳头状癌;②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增生;③小管癌;④腺样囊肿癌;⑤黏液腺癌;⑥大汗腺癌;⑦鳞状细胞癌;⑧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起源于乳头处大导管。
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①浸润性小叶癌,易为双侧性;②浸润性导管癌;③硬癌,其纤维间质成分占2/3以上;④单纯癌,介于硬癌与髓样癌之间;⑤髓样癌;⑥腺癌。
5.其他罕见癌:①分泌型(幼年型)癌;②富脂质癌(分泌脂质癌);③纤维腺瘤癌变;④乳头状瘤癌变。
【临床分期】
T0:原发肿瘤未扪及。
Tis:原位癌,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乳头湿疹样癌病(局限于乳头,乳房内未扪及肿块)。
T1:肿瘤最大径≤2cm。
T1a:肿瘤最大径<0.5cm;T1b:肿瘤最大径0.5~1cm;T1c:肿瘤最大径1~2cm。
T2:肿瘤最大径2~5cm。
T3:肿瘤最大径>5cm;炎性癌亦属之。
T4:肿瘤大小不计,但已侵及皮肤或胸壁。
T4a:肿瘤直接侵犯胸壁;T4b:乳房表面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皮肤溃疡或有卫星结节,但不超过同侧乳房;T4c:包括T4a、T4b;T4d:炎性乳腺癌。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扪及活动的肿大淋巴结。
N1a:估计淋巴结内无癌肿转移;N1b:估计淋巴结内有癌肿转移。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且融合成团或与其他组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
根据上述TNM分期进行组合作临床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a期:T0,N1,M0;T1,N1,M0;T2,N0,M0。
Ⅱb期:T2,N1,M0;T3,N0,M0。
Ⅲa期:T0,N2,M0;T1,N2,M0;T2,N2,M0;T3,N1,2,M0。
Ⅲb期:T4,任何N、M0;任何T、N3、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诊断要点】
1.乳房肿块位于外上象限(50%左右),乳头、乳晕(15%~20%)或内上象限(12%~15%)。
2.最早表现为患乳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高低不平,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很清楚,不易推动。此肿块因无自觉症状,因而常在洗澡或更衣时无意中发现。
3.肿块增长较快,随着肿块的增大可出现乳房外形的改变,如局部皮肤内陷或橘皮样变;乳头方向的改变;肿块突出乳房皮肤表面等。
4.晚期,肿块可侵及胸筋膜和胸肌,而固定于胸壁;肿块可溃破穿出皮肤形成溃疡,常有恶臭,容易出血,外翻时似菜花状。
5.淋巴转移最多见于患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开始散在,数量少,质地硬,无疼痛,可推动;以后数量增多,并粘连成团,且可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甚至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可肿大。少数可转移到对侧腋窝或锁骨上。
6.经血运转移可达肺、椎骨和肝。
7.炎性乳癌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发展迅速,很快侵及整个乳房,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无明显局限性肿块,转移早而广,对侧乳房常被侵犯。
8.乳头湿疹样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早期乳头刺痒、灼痛,随即出现湿疹样改变,乳头、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发硬、边界较清;晚期可有乳头内陷,破损。淋巴转移较晚。
9.多数诊断并不困难,但仍需与其他乳腺疾病相鉴别,最后确诊以病理检查为准。
10.其他方法如乳腺X射线钼靶摄片、超声波、热图象、脱落细胞学等检查,均为辅助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处理】
1.手术治疗:根据解剖原则进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现在认为乳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所以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疗效。应尽早手术,并辅以化疗、放疗、激素和免疫等综合措施。乳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是整个患乳连同癌瘤周围至少5cm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之;上至锁骨,下达腹直肌前鞘上段,外至背阔肌前缘,内达中线。改良根治术是保留胸肌及其筋膜,其他步骤与根治术相同。如肿块小,且无淋巴结肿大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或部分乳房切除术加术后放疗。扩大根治术现已少用。晚期患者可行姑息性单纯乳房切除术。在行任何术式前必须经病理证实,方可施行手术。
2.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辅助治疗方法,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但要求连续多个疗程。具体方案有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氟尿嘧啶]、ACMF(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MFO(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术后予4~6个疗程,具体用法如下:
(1)CMF方案:环磷酰胺100mg/(m2·d),po,共14日;甲氨蝶呤30~40mg/次,iv,第1、8日,q28d;氟尿嘧啶400~ 600mg/m2,iv,第1、8日,q28d。
(2)CAF方案:环磷酰胺100mg/(m2·d),po,共14日;多柔比星30mg/m2,iv,第1、8日,q28d;氟尿嘧啶500mg/(m2·d),iv,第1、8日,q28d。
(3)ACMF方案:环磷酰胺0.6~1.2g/次,iv,第1日;甲氨蝶呤15~50mg/次,iv,第21、28、35日;氟尿嘧啶10~20mg/kg,iv,第21、28、35日,q6w;多柔比星30~60mg/(m2·次),iv,第21日。
(4)MFO方案:丝裂霉素4~20mg/次,q1~3w,总量40~60mg为1疗程;氟尿嘧啶10~20mg/kg,iv,qd,共5日,q28d;长春新碱1~1.4mg/m2,iv,qw,总量20mg。
目前对术后辅助治疗大致有以下意见:①绝经前淋巴结阴性者,如有高危复发因素时,宜应用辅助性联合化疗;②淋巴结阳性者,不论激素受体情况,宜应用辅助性联合化疗;③绝经后淋巴结阴性者,除有高危复发因素外,一般不必用辅助治疗;④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阴性者,应采用辅助性联合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可选用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
目前对辅助化疗认为:①辅助化疗宜术后早期应用,如待病灶明显后再用,将降低疗效;②辅助化疗中联合化疗比单药化疗的疗效为好;③辅助化疗需达到一定的剂量,达到原计划剂量的85%时效果较好;④治疗期不宜过长。
3.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术后,近年来亦有少数患者行术前放疗。术后主要照射锁骨上和内乳区,常在术后2~3周开始进行。对孤立性局部复发灶以及骨转移灶有一定疗效(止痛、减慢发展)。
4.激素治疗:即内分泌治疗。乳腺细胞内有一种能与雌激素相结合的蛋白质,称为雌激素受体(ER)。如ER阳性者,应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50%~60%。如孕酮受体(PgR)阳性者,可高达70%~80%。雄激素适用于绝经期前的患者;对有骨转移者不论绝经与否均可应用雄激素治疗,常用丙酸睾酮50~100mg,im,biw~tiw,总剂量为4~6g,其不良反应为男性化症状,以及钠潴留和高血钙等。现较多应用抗雌激素及抑制雌激素合成的药物,有较好疗效,如氯美酚、苯甲啶、他莫昔芬等。最常用的是他莫昔芬,其作用是与雌激素竞争ER,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对ER阳性者的有效率约为60%,而ER阴性者的有效率仅为5%。用法为20~40mg/d,po。其对绝经后的患者,有软组织及淋巴结和肺转移者的效果较好,应连续服用1年半到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