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碱类中毒的救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205页(1731字)
强碱类包括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以上化合物腐蚀性最强)以及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氢氧化钙[Ca(OH)2]、氧化钙(CaO)、氢氧化铵(NH4OH)等(以上化合物作用较弱)。它们多为固体或液体,其中仅氢氧化铵易挥发放出氨。强碱类在工业上应用很广,如冶金、造纸、染料、印染、纺织、人造纤维、制皂、制药以及制革等均应用。强碱类中毒多因皮肤及黏膜直接接触所致的刺激及腐蚀作用;误服后也可中毒。
一、毒理
强碱类可由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体内,经血循环分布全身,主要损害肝、肾等内脏器官,并可引起全身碱中毒。在体内除被中和解毒外,其余全部由肾脏排出。
强碱类的固体或浓溶液与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或误服进入消化道后,即与组织蛋白结合而形成可溶性、胶样化的碱化蛋白盐,它与脂肪接触后则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病变向深处发展,从而对组织造成广泛而严重的损伤。同时碱大量被吸收后可引起人体碱中毒。
强碱类中毒后病理变化为唇、口腔、食管、胃、肠黏膜的肿胀、坏死及溃疡形成,以及受损害器官的出血、软化及穿孔;肝、肾可有脂肪变性及坏死。急性期后可引起受损害器官的瘢痕形成、狭窄及畸形等。
溅入眼内会破坏角膜、结膜甚至虹膜,造成眼灼伤。
二、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受强碱类损害后,局部受损害的皮肤及黏膜多充血、水肿及糜烂,开始为白色,然后变为红色或棕色,并形成溃疡。眼部受强碱类污染时,可引起严重的角膜炎和角膜损害。
(2)误服强碱类后,可发生唇、口腔、咽喉、食管及胃肠等处的严重损伤,引起受损部位的剧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褐红色黏液状物,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血样大便、口渴及脱水等症状。严重时可有食管或胃穿孔,并可发生休克。有些患者尚有蛋白尿、血尿、少尿,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3)吸入氢氧化铵所放出的氨,轻度可引起眼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状,剧烈咳嗽,严重者引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黏膜脱落,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4)发生碱中毒时,因血中游离钙浓度降低,可导致手足抽搐症。
三、诊断
依据接触史(或误服史)及局部腐蚀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四、预防
同强酸类中毒。
五、治疗
(1)眼部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一般不用酸性液体。
(2)皮肤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洗到皂样物质消失为止,再按灼伤处理。对二度或三度灼伤可用2%醋酸湿敷。
(3)误服中毒时严禁洗胃及催吐。可立即口服稀释的醋或1%醋酸,或柠檬汁,但碳酸盐中毒时禁用。也可给以蛋清、牛乳、植物油等口服,每次200ml。密切观察有无食管及胃穿孔的发生。
(4)氢氧化铵放出的氨中毒时参阅氨中毒的治疗。
(5)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休克;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血钙降低时,给予10%葡萄糖酸钙溶液静脉注射和保肝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