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缩叶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06页(789字)

【症状】 春季被害嫩芽和新叶,嫩梢节间变粗缩短,叶片密生,叶面皱缩变厚,呈肉质化,表面粗糙,向叶背卷曲。病叶初呈黄色、红色或紫红色,后逐渐变成灰白色,并有粉末状物出现。发生严重时,病梢枯死,树势衰弱,花量减少。

【病原】 为梅外囊菌属的Taphrina mume Nish。菌丝1年生或多年生,有分隔和分枝,无吸器。子囊直接从寄主表皮下的菌丝上产生。子囊裸露,平行排列于寄主表面。叶面的灰白色粉末状物即子囊层。子囊长圆柱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无色,直径3~7微米。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可以以芽殖方式形成许多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较子囊孢子略小。芽孢子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前者可以继续芽殖,后者有休眠和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在度过不良环境后,再萌发形成芽孢子侵染寄主(图9-24)。

图9-24 梅花缩叶病

1.症状 2.子囊层

【发病规律】 以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在寄主芽鳞内外及病梢上越冬。在江苏南京,第二年4月上旬病菌开始侵染,5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份后停止发病。病菌一般1年侵染1次,偶尔也有再次侵染。但由于气温高,条件不适,因此为害不显着。冷凉湿润的气候最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20℃左右最适于病菌的生长,但对侵染不利。28℃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害不能发生。早春连续阴雨或多雾,不利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春季摘除病梢、病叶,集中烧毁,减少下一年病菌来源。在梅花叶芽刚膨大时,即喷药。药剂可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的波尔多液。1年喷1次。喷药时力求均匀周到。连续防治2~3年,可以比较好地防除为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