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75页(503字)

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先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把反思看作是反省,即心灵对于它自己的各种活动以及活动方式的一种注意。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两个来源之一,是产生“内部经验”的途径和过程。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莱布尼茨用反思表示关于必然性真理的抽象概念思维。康德指出了正确规定反思概念的问题,并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明白规定为“反思的判断”,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但反思概念在康德那里尚未达到辩证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对反思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飞跃。他认为,反思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作为一种从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但在黑格尔哲学中,反思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大体有三种:一是指一般哲学理论思维;二是指知性思维,强调它的形而上学性质;三是作为本质阶段的反思,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即对于对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是一种具有辩证性质的思维。

上一篇:异化 下一篇: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