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36页(2322字)
一、流行病学
(一)分布
丙肝呈世界性分布。据美国报道,急性肝炎中丙肝占20%~40%。美国估计每年有20~30万人感染。我国对321例急性散发病毒性肝炎检测,丙肝占6.2%,平均年龄36.56岁,男女之比为1.2∶1,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8.8%丙肝病例在发病半年内有注射、输血或手术史,明显高于其他各型肝炎。约40%丙肝患者无明确暴露史。
(二)传染源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携带者。一般患者在发病前12d,其血液即有急性临床型和亚临床患者、丙型肝炎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传染性,并可持续携带病毒12年以上。粪便一般无传染性。有人报道,从慢性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唾液中检出HCV-RNA。此外,还报道被犬咬伤后发生丙型肝炎并出现抗-HCV阳性者,说明唾液也可能具有传染性。
(三)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HCV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据报道,国外90%以上输血后肝炎为丙肝,而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为2%~20%。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肝占60%~80%,而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为2%~3.4%。此外,输入血浆、因子Ⅶ、纤维蛋白原等血制品的患者,亦容易得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引起的丙肝,还与输血次数和量有关,3次以上者,丙肝发病率可增至2~6倍;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还和献血员HCV携带率有关。
消毒不彻底的注射,或集体注射疫苗时,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者,常可引起丙肝的传播。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也易发生丙肝。
2.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传播 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接触而传播。据美国CDC调查,急性丙肝中10%有性接触或家庭内接触史。据调查,丙肝患者家庭内有丙肝患者接触史者为10%~20%。64例丙肝患者中,13例配偶发生丙肝,占20.3%,因此,性接触及家庭内接触传播可能是丙肝的一条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能否通过母婴传播,目前尚无定论。抗-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93%可以从婴儿血清中检出抗-HCV,但出生2个月后,抗-HCV阳性率为5%以下,4个月为23.5%,6个月抗-HCV转阴。提示母体抗-HCV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出生后6个月消失。有人观察25名抗-HCV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其中14名于出生后2~4个月抗-HCV消失,但在出生后6~12个月,有11名新生儿出现抗HCV阳性,其中有些发生临床型肝炎,ALT持续异常。上述结果提示丙肝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但没有乙肝明显。
4.其他 纹身、共用剃刀、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医疗中意外受伤均可引起丙肝的传播。
除上述外,尚有2%左右的丙肝患者,传播途径不明,因此,是否存在其他途径尚须进一步研究。
(四)人群易感性
人对HCV普遍易感。人感染HCV后,可产生以下4种抗-HCV反应:①被动输入抗-HCV反应多见于输入高滴度抗-HCV血液者,于输血后抗-HCV即为阳性,5周后阴转,然后又出现抗-HCV自动抗体,并可持续阳性。②迟发性抗-HCV持续阳性反应,一般于输血后20~22周或发病后14~16周抗-HCV阳转,并迅速达到高峰水平,持续阳性10年以上。③迟发性抗-HCV短期阳性反应于输血后19~21周或发病后9~11周抗-HCV阳转,一年后转阴。④无反应,多见于一过性感染者,抗HCV始终阴性。
二、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HCV感染主要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因此,对献血员应进行严格管理,献血应作抗-HCV筛查,可排除85%具有HCV传染性的献血员,从而减少输血后丙肝的发生。对目前尚无条件者作抗-HBc和ALT筛查,上述阳性的献血员应禁止献血。
对患有丙肝或HCV-RNA、抗-HCV阳性的产妇在分娩时应注意隔离,设专床分娩,器械严格消毒,并对婴儿进行观察。医务人员应注意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受染。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对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 对血制品应作抗HCV检测,如有条件,最好作HCV-RNA的检测,阳性者禁止出售;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的适应证,尽量减少输血或血制品。
2.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种医疗器械均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推广一次性注射用具。对病房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性道德教育 禁止卖淫嫖娼及不正当性行为引起的传播。
丙型肝炎的有效预防及最终控制,将有赖于丙肝疫苗的制备。由于HCV的基因克隆已经成功,丙肝的基因工程疫苗将可能制备,但HCV基因极易发生变异,使制备有效丙肝疫苗增加了困难。因此尚须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