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06页(1907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以下肢尤为多见。
【诊断要点】
(1)有反复发作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
(2)早期表现为肢体缺血症状,如麻木、疼痛、间隙性跛行等,以后出现肢体组织营养障碍,如皮肤干燥、无汗、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等,后期可产生肢体干性坏疽和溃疡。
(3)体检可发现患侧皮温较健侧低、皮色苍白、闭塞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4)动脉造影可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性质、范围、程度,并可了解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5)除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其他动脉病变。
【治疗】
1.体针 取穴:膻中、膈俞,上肢受累取人迎、曲池、尺泽、内关、合谷、太渊、八邪,下肢受累取气冲、血海、委中、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承山、阳交、三阴交、绝骨、太溪、商丘、解溪、丘墟、昆仑、冲阳、八风。方法:每次选5-6穴,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
(1)温针灸 取穴:膈俞、气海,病在上肢取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合谷、太渊,病在下肢取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承山、阳交、三阴交、绝骨、太溪、商丘、解溪、丘墟、昆仑、冲阳。方法:每次选5-6穴,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隔姜灸 取穴:膻中、气海、膈俞、关元、手三里、太渊、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冲阳。方法:每次选4-5穴,取鲜姜片(直径约2-3厘米,厚约0.3厘米),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上,再将艾炷放置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3)温和灸 取穴:同温针灸。方法:每次选3-4穴,艾卷灸,一般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耳针 取穴:热穴(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患肢相应点,配以交感、神门、心、肝、脾、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方法:每次取主穴和2-3个配穴,每次针刺一侧,强刺激,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两耳交替进行,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4.水针 取穴:心俞、膈俞,病在上肢取曲池、手三里,病在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承山、三阴交、绝骨。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当归注射液0.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肢体溃烂处不宜应用。
5.埋线 取穴:病在上肢取曲池、手三里,病在下肢取血海、足三里、丰隆、承山。方法:每次选2-3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麻醉后,每穴埋0号羊肠线1厘米,深约1厘米,15日1次,4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张氏用针刺治疗本病181例,共治愈84例,显效57例,好转31例,无效4例。(张怀忠等,中国针灸,1981;(3):10)
【备注】
(1)本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
(2)针灸疗法可改善肢体的缺血症状,减轻或解除肢体的疼痛。对缺血症状严重或出现坏疽、溃疡者应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3)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脱骨疽”等病的范畴。
(4)患者应适当运动患肢,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和防止外伤,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严禁吸烟;饮食宜清淡,忌食膏粱厚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