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头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62页(2602字)

凡自觉头颅部疼痛者均称头痛。高血压、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脑震荡后遗症、颅内感染性疾患、颈椎病及五官科疾患等均可引起头痛。

【发病因素】

(1)感受外邪 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三阳经腧,致经气壅滞不宣而导致头痛。

(2)痰湿上蒙 中焦运化失司,痰湿由此内生,循经上蒙清窍而发为头痛。

(3)瘀阻髓海 跌仆撞击,震撼髓海,以致瘀血内留,阻塞络道而成头痛。

(4)风阳上亢 平素肝气肝火偏亢,气火化风逆而上扰发为头痛。

(5)禀质素虚 可因气机素虚,或因操劳耗气,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因失血过多,脑失所养;或因房事不节,肾气内伐,髓海不充等引发头痛。

【辨证分型】

(1)感受外邪 外邪引起的头痛,以风寒为最,可因突吹冷风或感受寒邪而痛发,或因气候骤变而发,一般其他兼症较少,多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2)痰湿上蒙 头痛且重,或头痛如裹,形体偏胖,胸闷肢重,苔腻脉滑。

(3)瘀阻髓海 头部有外伤史,痛有定处,伴头昏健忘,舌边有瘀斑,脉弦涩。

(4)风阳上亢 头痛常因怒后发作,伴面红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5)禀质素虚 病起甚慢,多因遇劳或用脑过度而辄发,伴形神倦怠,面无华,腰膝痠软,耳鸣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

治则:以疏通局部经气为主,辨经选穴,随因加减。

1.体针 取穴:阳明头痛(前头痛),取头维、攒竹、神庭、曲差、合谷、内庭;厥阴头痛(巅顶痛),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太阳头痛(后头痛),取脑户、玉枕、天柱、风池、风府、后溪、束骨;少阳头痛(侧头痛),取率谷、太阳、风池、足临泣、中渚。感受外邪者加外关、列缺;痰湿上蒙者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瘀阻髓海者加血海;风阳上亢者加太冲、阳辅;禀质素虚,属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血虚加脾俞、肝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方法:导气法合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甚者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神门、肝、皮质下、额、枕、肾、脾、交感。方法:每次按辨证选取3-5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头针 取穴:顶颞后斜线下2/5区。方法:针刺后用提插泻法,留针1-2小时,每日1次。

4.银温针 取穴:风府、风池、哑门。方法:用28号银针刺入,得气后加小艾炷温针,每穴3-5壮,每日或隔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孙氏等以络刺内迎香治疗头痛38例,即用三棱针或长粗针刺鼻孔内中鼻甲根部,点刺放血1-15毫升,取得疗效。(孙晓明等,中医药学报,1998;(2):38)

(2)梁氏等治疗虚证头痛50例,直接灸百会、囟会,温和灸命门、中脘,取得疗效。(梁金玉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4、5):67)

(3)王氏等以三位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即针头皮针感觉区下2/5,针耳穴神门、脑干,针体穴合谷、外关、昆仓、太冲,取得疗效。(王泉忠等,福建中医药,1997;(6):36)

(4)孙氏等用梅花针治疗偏头痛70例,取病侧颞部、项部、骶部、内关、外关、合谷、大椎、脊柱两旁阳性点,取得疗效。(孙玉林等,陕西中医,1998;(4):170)

(5)刘氏等治疗偏头痛57例,先针刺风池、率谷、太阳(患侧)等穴,后用药线点灸上穴,取得疗效。(刘景洋等,广西中医药,1999;(4):30)

【古代文献选录】

《针经指南·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针经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赋》:“攒竹疗头疼之不忍(大成为丝竹)。”

《神应经·头面部》:“头痛:百会、上星、风府、风池、攒竹、丝竹空、小海、阳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冲、中渚、昆仑、阳陵。”

《针灸大全·治病十一证歌》:“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中,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针灸大全·席弘赋》:“列缺头疼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针灸聚英·百证赋》:“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针灸大成·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

【备注】

针灸治疗头痛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治疗前必须查明头痛的原因,若是器质性病变,特别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则应立刻送西医医院治疗。在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必须注意养生,不过度疲劳,睡眠充足,注意营养,头部保暖。

上一篇:痿证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