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风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59页(2527字)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可痊愈,慢性常反复发作,可历数月或经久难愈。本病又称“瘾疹”、“瘤”、“游风”。现代医学中的荨麻疹与本证相关。

【发病因素】

(1)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

(2)进食虾荤腥等食物而诱发。

(3)患肠道寄生虫病,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

【辨证分型】

(1)外感风邪型 起病急骤,皮肤瘙痒,疹块此起彼伏,遇风寒则剧,伴身热口渴,肢体痠楚,苔薄白,脉濡数。

(2)胃肠积热型 起因饮酒或吃鱼虾类食物而反复发作,皮疹色红,瘙痒剧烈,伴脘腹疼痛,纳呆便秘或腹泻,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治则:祛风清热和营。

1.体针 取穴:(1)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尺泽、风池、合谷(双);(2)曲池、大椎、血海、合谷、风池(双);(3)中脘、天枢、足三里。方法:风寒证选第(1)组穴位,进针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发作甚者,每日针刺1次,症状缓解时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风热证选第(2)组穴位,进针得气后施行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次,直至风团消失。胃肠积热者可加第(3)组穴。

2.皮肤针 取穴:风池、血海、曲池、委中、三阴交、华佗夹脊(胸2-5)。方法:每日1次,慢性者,隔日1次,叩刺至皮肤微红或稍出血。

3.拔罐 取穴:神阙穴。方法:用快速闪火法,将火罐迅速叩在神阙穴上,5-10分钟拔1次,每日1次,连续3次。

4.耳针 取穴:肺、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荨麻疹点、神门、相应部位。方法:每次选择2-3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慢性荨麻疹可用埋针或压丸法,每2-3日换1次,两耳交替。

5.头针 取穴:双侧感觉区中相应部位。方法:沿皮刺入后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刘氏等根据病变部位进行针刺,腰部以上病变者针双曲池、风池,配血海;腰以下病变针双足三里、血海;全身性病针双曲池、足三里、血海、风池。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强刺激。结果38例中,治愈36例,复发2例。(刘秉平等,四川中医,1985;3(7):49)

(2)衣氏等以耳穴压豆治疗顽固性荨麻疹25例(病程7日-2年),取耳穴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抗过敏点为主穴,配相应部位。用探棒探寻耳穴最痛点,用橡皮膏将绿豆贴在痛点上,嘱患者每日按压3次以加强刺激。两耳交替,冬季每周换1次,夏季4日换1次。结果,治疗2-7次后全部治愈。(衣振云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5;11(1):88)

(3)孙氏用后溪穴治疗急性荨麻疹152例。治法:直刺0.5-1.0寸,取双侧,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取针后每穴点刺出血3-5滴。结果:痊愈138例,进步12例,无效2例。(孙治民,山东中医药杂志,1994;(7):328)

(4)闫氏等治疗荨麻疹10例,取大椎刺络,神阙拔罐,十宣点刺放血,取得疗效。(闫和利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2):11)

(5)魏氏等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选大椎、肺俞、外关、足三里等穴,作明灸发泡,取得疗效。(魏晓日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10):30)

(6)李氏等治疗荨麻疹40例,选膈俞作刺络拔罐,其他背俞穴用闪罐法,取得疗效。(李丽梅等,四川中医,1999;(2):50)

【古代文献选录】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合谷:皮肤痂疥,遍身风疹。”

《铜人》卷五:“曲泽:风胗,臂肘手腕善动摇。”

《玉经·磐石金直刺秘传》:“风毒隐疹,遍身瘙痒,抓破成疮:曲池(灸,针泻)、绝骨(灸,针泻)、委中(出血)。”

《神应经·疮毒部》:“热风瘾疹:肩髃、曲池、曲泽、环跳、合谷、涌泉。”

《针灸聚英·百证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针灸大成·玉龙歌》:“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慢性者应寻找病因,作针对性治疗。

(2)本症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腹痛、泄泻时,应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3)过敏体质者,宜慎食鱼虾等发物,以防本病发生。

上一篇:直肠脱垂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