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急慢惊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09页(2740字)

小儿高热神昏、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要症候者称惊风,好发于4岁以下的小孩。惊风有急慢之分,慢惊风又称慢脾风。常见于小儿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和脑发育不全等疾病。

【发病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其心肝之火素盛,每当外感风热壅蒸不宣时,辄易逆传厥阴发为此疾;或因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致水谷不化精微,但成痰浊,上蒙清窍;或因禀赋不足或误用汗下,致阴液内夺,肝风悉起而发为惊风。

【辨证分型】

(1)急惊风 发病多急,突然高热,面红唇赤,摇头弄舌,睡中惊叫,手足乱动,烦躁不宁,继则神志昏迷,两目直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阵阵发作或持续不已,呼吸迫促,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糙,脉弦紧数疾,指纹红紫。

(2)慢惊风 多发在大病或久病之后,故见面黄肌瘦,精神不振,肢体倦怠,呼吸缓慢,口鼻气冷,不思饮食,昏睡露睛,或有吐逆,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清白,时有颈项强直,手足抽动。脉沉迟无力,舌淡唇干,指纹色暗。

【治疗】

治则:急惊风治肝,以清热熄风为主;慢惊风治脾,以健脾定痉为主。

1.体针 取穴:风池、风府、水沟、合谷、阳陵泉、中冲、十二井穴、涌泉、丰隆。急惊风加大椎、曲池、合谷、人中、行间、丰隆;慢惊风加脾俞、肾俞、筋缩、足三里;发热惊厥加大椎、曲池、太阳、印堂、少商、四缝(出黄水);无热惊厥加身柱、后溪、内关、风池、太冲。方法:少商、水沟、中冲、十二井穴、太阳、印堂等俱针刺出血,其余各穴均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转刺激,或用电针,行强刺激,清醒安静后改弱刺激。不合作者不留针。急者每日1次,慢者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2.灸法 适合于治疗慢惊风。取穴:脾俞、肾俞、百会、大椎、关元、神阙、合谷、足三里、曲池,太冲、悬钟。方法:先灸大椎、关元、足三里、曲池,不愈再灸百会、神阙、合谷、太冲、悬钟。每穴可用艾条各灸5-10分钟;或用隔药饼灸,每穴5-9壮;或用直接灸,神阙用隔盐灸。

3.刺血 取穴:食指内侧桡侧面,察看紫红色血纹(分风、气、命三关)。方法:针刺血纹头,放出血。

4.耳针 取穴:神门、肝、心、皮质下、缘中、脾、肾、耳尖、小肠、肾、脾。方法:每次辨证选取4-6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高热者在耳尖部放血5-7小滴。

5.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顶中线。方法:横刺约1寸,提插泻法,留针1-2小时,每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钱氏用针刺治疗小儿惊厥86例,单纯针刺组、针刺加西药组、单纯西药组各43例。针刺取素髎、合谷,用泻法;西药用鲁米那(8毫克/公斤)肌注。结果:3组即时均取得满意疗效。定惊3分钟后针刺加西药组复发率较单纯针刺组、单纯西药组低。(钱永鑫,上海针灸杂志,1996;(4):21)

(2)钱氏治疗惊厥65例,针刺后溪透劳宫穴,配足三里穴,均用强刺激,一般不留针,对顽固性、持续性的惊厥予以留针。结果:针后惊厥立止者61例,发作次数减少和症状减轻者4例。(钱起瑞,中医杂志,1982;(4):76)

(3)曹氏以针刺加按摩治疗婴儿惊风34例,急惊风取十宣、足井穴、百会、印堂、大椎、地仓、迎香、攒竹,点刺出血;曲池、合谷均泻。配穴:痰浊神蒙,劳宫、丰隆;口噤项强,哭不出声,风府、哑门、廉泉;手足抽搐,泻行间、四关、照海、阳陵泉,补涌泉;高热不退,取肝俞、心俞、外关、膻中。慢惊风取十宣、四缝,点刺出血;补脾俞、肾俞、足三里。配穴:发热,取大椎、曲池点刺出血,泻外关;昏睡取大陵、神门;瘛疭,取肝俞、太冲。结果:痊愈33例,死亡1例。(曹志珍,中国针灸,1984;(6):10)

(4)朱氏等治疗小儿惊厥11例,选十宣穴点刺放血,取得疗效。(朱丽亚等,中国民间疗法,1999;(9):15)

(5)柳氏等用灯芯灸治疗小儿惊风,取得疗效。(柳于介等,浙江中医杂志,1996;(11):515)

(6)杨氏等治疗小儿惊风,选耳尖、耳部血络作点刺放血,取得疗效。(杨晔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

【古代文献选录】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小儿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麦大。”“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各一壮。”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针灸大成·玉歌》:“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针灸大成》卷九:“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

【备注】

(1)针灸对退热止痉有一定的效果,是一种治标的救急措施,应进一步作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对原发病要作相应的治疗。必要时结合药物同治,特别是对针灸不能缓解其症情时应及时抢救。

(2)针灸时要防止窒息和损伤,让患儿平卧,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伴高热者可在头部、腋下放冷水或冰水毛巾,肛门塞退热栓剂等先行退热,待惊止后即送医院诊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