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制盐工业手册

岩盐井下硐室水溶采矿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盐工业手册》第976页(4068字)

(一)特点

岩盐井下硐室水溶采矿法的工艺过程类似井下旱采的房柱法。两者最大不同处在于回采阶段:前者是以淡水引入初始硐室(相当于房柱法的回采矿房开切巷道),溶解矿体,代替后者爆破回采;然后从硐室抽汲可供直接利用的高浓度卤水,代替后者井下运输和提升回采矿石。因而采矿工序简便,劳动生产率高。

对于含不溶物(主要是泥、沙石砾石)较多的岩盐,采用此法可使溶解过程产生的不溶物均残留于硐室中,从而消除了地面溶矿制卤,产生大量废渣、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适应范围

1.采用房柱法采矿、并要求在地面溶矿制卤的岩盐矿井;

2.用房柱法开采深部矿体不符合安全、经济条件的老岩盐矿井;

3.特别适用于含NaCl品位较低、含水不溶物较多、难以采用房柱法和钻井水溶法开采的地下岩盐矿床。

(三)工艺过程

井下硐室水溶采矿法的工艺过程与房柱采矿法相似,主要包括矿山开拓、采矿准备及硐室回采等三个程序。

1.矿山开拓 对于采用硐室水溶法的新建矿山,根据矿山地质赋存条件,首先进行矿山开拓工程,包括建井工程,井下采区划分及开凿必要的运输,通风坑道,建立和设置井下排水、通风、照明系统,以便进行采矿准备工作。

对于原系采用房柱法开采,后期改用硐室水溶法的老矿井,除开拓新区外,可以利用原有的开拓井巷和矿井设施,因而可以省去大部分开拓工程。如云南某盐矿,矿山含盐(NaCl)品位特低,见表3-3-106,原系采用竖井开拓,房柱法采矿。本世纪60年代中期,试验硐室水溶法成功后,即在房柱法旱采的基础上,改为硐室水溶法。本节所述的硐室水溶法工艺过程及技术参数等,即以该矿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依据。

表3-3-106 云南某盐矿岩盐成分分析表

2.采矿准备 由于该矿岩盐矿床系倾斜矿体,倾角在30度以上。水平厚度(假厚)最大超过100m,最小仅10余米,一般为数十米,因而采取分中段(一般中段高度为25m)自下而上开采(即开采顺序与房柱法相反)。与此相应的采准工作包括:

(1)在划分的盘区内开凿供提升、通风及敷设管道的若干对盲斜井,斜井垂深为100~200m,每对斜井的中距(沿矿体走向长度)为300~500m。在此长度内布置与走向垂直的硐室4~5个和相应的安全矿柱,构成“开采小区”。如在一个盘区内布置两个或以上的开采小区,则相邻小区之间保留宽60~80m的矿柱,以防硐室上溶期内,各小区溶蚀而互相串通。

(2)开凿初始硐室,目的是堆积水溶开始时的溶渣和增加矿体暴露面积。

初始硐室及其间的安全矿柱尺寸如下:

初始硐室高度2.5~3m,宽30~38m,长度视矿体水平厚度(假度)而定。

相邻硐室之间的安全矿柱宽40~52m。

为了减缓原始硐室建造期间的顶板沉降速度,在初始硐室中保留宽5~7m的若干小隔柱(原始硐室上溶回采时,逐渐全部溶蚀)。

初始硐室结构见图3-3-195。

图3-3-195 初始硐室结构

(3)初始硐室建造完成后,将坑道掘进设备撤出,同时敷设注水、抽卤、管道及转卤设备,全部采准工程即告完成。

3.水溶回采 将淡水由地面通过注水管注入硐室,并始终保持与顶部接触,不留空隙,以溶解硐室顶部和侧壁矿层,采矿作业即进入上溶回采阶段。

当卤水浓度接近饱和(所需时间视矿石品位高低而定,一般需15天左右),即可进行抽卤。根据硐室组的生产能力和生产需要,硐室抽卤要求连续作业,即一边连续抽汲浓卤,一边连续注入淡水,因而抽卤量与注水量应保持平衡,并严格控制注水始终与硐室顶板接触,使之不断上溶,以保持生产持续而均衡地进行。

硐室中的溶解作用以向上静溶为主,侧溶为辅。由于在一组硐室中的抽卤点和注水点,通常设置在两端硐室的底部,其间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当连续抽卤和注水时,整个硐室组内的水体处于轻微的缓流状态,起到一定的动溶作用,促使溶质不断扩散和不同浓度卤水的重力分异。

为了保持硐室内良好的溶解状态和卤水质量,通常将注水管口置于硐室顶部,而抽卤则采用浮筒或其他漂浮工具,将抽卤管口悬于硐室底部,并与泥浆面保持一定距离,以抽汲深部浓卤(通常称为“深部汲卤”)。

硐室上溶的同时,沿水平方向产生侧溶。由于硐室中卤水比质的差异,两壁形成倾斜的侧溶角,见图3-3-196。侧溶角的大小与盐层品位高低约成反比。该矿侧溶角一般为38°~42°。

图3-3-196 水溶硐室剖面示意图

硐室溶蚀产生的泥、沙及砾石等残渣,不断堆积于硐室底部;硐室顶板面积则不断扩大,即形成近似倒锥体向上扩展,直到硐室溶蚀的设计高度(即上一中段的“楼板”为止,而本中段的上溶回采到此中止。转为已完成采准工作的上一中段硐室组,开始水溶回采。

硐室水溶开采的整个工艺流程,可以表示为:

(四)有关技术参数

1.硐室矿体溶解时间与卤水浓度增长关系

当硐室中注满淡水淹没顶板时,溶解作用开始并处于静溶状态。其溶蚀速度与矿层品位约成正比,即品位高的速度快,反之则慢。但一般卤水浓度在10°Bé以下时,溶解速度较快,10Bé以上即逐渐减缓,超过22°Bé时则极其缓慢,如图3-3-197所示。

图3-3-197 卤水浓度增长与溶解时间关系曲线

2.上溶速度 淡水(或淡卤)溶蚀硐室顶板盐层的速度,是获得高浓度卤水的关键。对于裂隙发育、可溶物分布均匀的盐层,如顶板经常与淡水接触,则上溶速度较快。该矿实测为2.9~3.00cm/昼夜,月平均为0.8~1.00m。若盐层品位在50%左右,可达1.5m/月。

3.侧溶角度及堆积角 硐室内,侧向溶蚀矿壁时所形成的矿壁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称为“侧溶角”。侧溶角的大小因矿石品位高低、硐室水溶状态(静溶或动溶)及侧溶速度而异。该矿通过试验及实侧的侧溶角为38°~42°,一般为41°。

硐室发生溶解时,泥、沙、砾石等残渣堆积于硐室底部和溶蚀的侧壁斜面上。后者又形成残渣堆积角,其大小与盐层中的不溶物残渣多少及侧溶角有关,一般为25°~38°。

4.硐室顶板暴露面积与产卤量 通过硐室上溶速度、侧溶角及硐室长度等参数,可以推算出任一上溶阶段的顶板暴露面积和硐室容积变化状况。结合矿层含盐品位,可以大致推算出硐室每天的单位面积折盐量。该矿多年实践得出硐室顶板暴露面积每10m2昼夜产20。Be′卤水1t。如盐层品位达50%左右,产20°B′e卤水1t,只需5~7m2

5.残渣膨胀率 硐室内的不溶物残渣体积,吸水膨胀。该矿矿层不溶物大于60%,实测的残胀率如表3-3-107。

表3-3-107 云南某盐矿硐室岩盐残渣膨胀率

由于残渣膨胀率均大于1,硐室空间顶上溶而逐渐减小,因此膨胀率是初始硐室和中段高度的主要依据。

6.残渣中残留盐量 在硐室注水点附近残留盐量较低,平均含NaCl0.34%,其他地点残留的NaCl为1.9~9.2%,总平均为3.73%;Na2SO4残留量为0.88~4.92%,平均2.28%。而旱采矿石制卤后的残渣含NaCl为5.31~12.24%;Na2SO4为11.71~15.69%,可见硐室水溶采矿的溶矿回收率高于旱采。

7.水、旱采比例 硐室水溶开采的开拓和采准工程均属于旱采,旱采矿石需要提升至出井进行制卤,成本显然较水采卤水为高,因此,水、旱采的卤水应有一定比例,使水、旱采混合的卤水成本,不致陡升陡降;又能保持硐室水溶均衡生产。该矿通过实践证明,水采卤水量与旱采制卤量之比,以80∶20最为适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