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111页(2043字)

(一)西医病因病理

1.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的患者中有家族史患者占23.7%~41.8%,比精神分裂症高,其患者家属患本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中度以上心境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是1%~2%,而患者一级亲属终身患病率可达10%~15%。一级亲属中父母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13.4%,同胞为14.5%,子女为38.9%,比一般人群高出数10倍。

对双生子的调查(国外研究),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4%,由此说明遗传因素占重要地位。有报道说,亲生父母为心境障碍患者,寄养父母为正常人群,其子女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说明心境障碍的发病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2.生物化学改变

(1)5-羟色胺(5-HT)学说:心境障碍患者5-HT活性降低,可引起患者许多抑郁症状。而使用5-HT前体能有效减轻抑郁状态,5-HT回收抑制剂和MAOI有协同抗抑郁作用,而5-HT消耗剂可以使抑郁症状加重。但Kety提出脑内5-HT水平下降,患者不发病;若5-HT和儿茶酚胺水平同时下降就会产生抑郁状态;若5-HT水平下降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则患者出现躁狂状态。使用选择性5-HT再吸收抑制剂(帕罗西汀)等治疗抑郁状态有效。

(2)神经递质学说:心境障碍是由于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不足引起的。所具有抗抑郁疗效的药物均可以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至突触前神经元)而使突触后膜受体部位的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从而达到治疗抑制的目的。依据:①使用消耗脑内NE和DA的药物患者有抑郁表现。②增加NE吸收的药物均可治疗抑郁症。

(3)神经内分泌因素:部分患者抑郁发生前通常有精神创伤,而部分内分泌疾病发病前也可出现精神创伤。这是内分泌疾病与情感和认知异常有关。当内分泌变化与精神异常伴行的时候,往往很难区分这种内分泌变化是精神异常的原因或效应还是精神异常的继发效应。例如有研究已经证实甲状腺素对于大脑发育、成熟和联想具有显着的作用。在甲状腺素低下的成年人中抑郁和认知损害是最多见的精神症状,而小剂量的甲状腺素治疗可以提高各种抗抑郁药物对患者的治疗作用等。

3.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与心境障碍的关系较为密切。有研究认为,心境障碍发病前有负性生活事件者较无负性生活事件者多7.63倍。如分居、离婚、丧偶、婚姻不和谐者,亲属病故者,无子女、无亲密伙伴者,均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由此可见心理社会因素可对心境障碍的发病起到“扳机”作用。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躁狂症是属于狂的范畴,而抑郁症则属于癫的范畴及郁证范围。一般认为狂属阳症,表现兴奋亢进;癫属阴症,表现为抑制衰退。

1.狂证病因病机

(1)痰火扰心:五志化火,火灼阴液、鼓动阳明痰热上扰清窍,扰乱神明故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阳气独盛,扰乱心神,神明昏乱,症见狂暴无知,情感高涨、言语杂乱,辱骂不避亲疏;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逾垣上屋,而气力超乎异常;舌绛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皆属痰火雍盛,且有伤阴之势;因火属阳,阳盛扰神明,故起病急遽而狂暴不休。

(2)阴虚火旺:狂乱躁动日久,致气阴两伤,如气不足则精神疲惫,仅有时躁狂而不能持久。由于阴伤而虚火旺盛,扰乱心神,故症见精神焦虑,精神疲惫,多言善惊,烦躁不眠,形瘦面红等。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也为阴虚内热之象。

2.郁证病因病机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以及失眠等症状。《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郁”。《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两者有所不同。肝气郁结: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厥阴肝经循少腹,挟胃,布于胸肋,因肝气郁滞,胸闷,肋痛,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胺闷暖气,纳呆、呕吐。肝气乘脾,则腹胀,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为肝胃不和之象。忧郁伤神:忧郁不解,心气耗伤,营血暗亏,不能奉养心神,故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等症。

上一篇:病因与发病机理 下一篇:诊断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