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89页(2111字)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肉食兽(特别是幼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犬瘟热也是水貂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又称貂瘟。其临床特征是高热,各粘膜发生卡他性炎及卡他性肺炎,并常有神经症状和皮疹。
本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内的幼犬。狐、狼、水貂、黄鼠狼等均易感。
病犬是本病的最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各种分泌物,血液、肝、脾、肾等组织,并能通过尿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
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70℃可存活一年以上,冻于可长期保存,但在55℃只存活30分钟。多种化学药物(如0.75%福尔马林等)对本病毒都有杀灭作用。
【流行特点】凡是养犬的地方,都有本病的发生。犬多数是因同病犬接触而感染,主要发生在12月至第二年2月。凡降低动物抵抗力的因素,如饲养不良、营养不足,感冒、寄生虫等多为本病的诱因。
【临床症状】潜伏期相当恒定,多为4天。随后出现双相热型发热(体温两次升高),病初体温上升到39.5-40℃持续2天,鼻孔流出水样分泌物,打喷嚏,股内侧皮肤出现脓疱,脓疱干裂后,形成痂。体温可恢复正常,但在2-3天后,又可上升,并持续数周。病犬鼻镜、眼睑干燥。食欲减退,呼吸加快,出现支气管或卡他性肺炎。病犬呕吐,其呕吐物呈黄色带气泡,粪便水样带血,随病情逐步加重,病犬极度消瘦。
病犬的恢复主要看食欲情况。若病毒侵害至脑,可引起痉挛,发生脑炎。病程一般经过4-6周。
发病后期,眼球透明部位边缘变为蓝绿色。一旦呈现脑炎症状,则预后不良,即使成活,痉挛症状多持续终生。
【病理剖检】犬瘟热病毒为泛嗜性病毒,对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有特殊亲和力,因而病变分布非常广泛。死于最急性型的病例,病理变化没有能够形成,动物就死亡,故病变轻微。此时,主要是浆液性心包炎,心包膜出血,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卡他。急性型的病例,喉、鼻粘膜脓性卡他,支气管、肺也呈脓性卡他性炎症。胃肠粘膜呈坏死甚至溃疡性卡他,直肠点状或斑状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水肿。实质器官变性,在无毛的皮肤区出现特征性皮疹。脑和脊髓除见充血及水肿外,肉眼观察无其他变化,镜检呈非化脓性脑膜脑脊髓炎。
组织学检查,从各器官的上皮组织、网状内皮系统、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内可见有包涵体(存在于胞核内及胞浆内,但以胞浆内居多)。
【诊断】本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因为经常存在混合传染(如犬传染性肝炎)及细菌的继发感染,而使临床症状复杂化。参照流行特点,也只能提出怀疑本病的线索。在患病的组织内发现典型的胞浆内和胞核内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一)实验室诊断
1.包涵体检查。取清洁载玻片,滴加生理盐水1滴,用小刀在膀胱、胆管、胆囊和肾盂上皮粘膜上刮取上皮细胞,小心混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轻研匀,制成涂片。置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苏木紫-伊红染色后镜检。细胞核染成蓝紫色,细胞浆呈淡玫瑰色,包涵体被染成红色。包涵体大多在胞浆内。一个细胞内可能含有1-10个多形性包涵体,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微米)。
2.血清学诊断。可进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荧光抗体法等试验。
(二)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犬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及副伤寒鉴别。
1.犬传染性肝炎。该病常见暂时性的角膜浑浊,出血后血凝时间延长,剖检有特征的肝和胆囊病变(肝脏肿大,呈斑驳状)及腔体血样的渗出液,而犬瘟热无此变化,可以区别。组织学检查犬传染性肝炎为核内包涵体,而犬瘟热核内及胞浆内均有包涵体,且以胞浆内为主。
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与犬瘟热不同点是不发生呼吸道和结膜的炎症,但具有明显的黄疸,另外,本病的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3.狂犬病。有喉头、咬肌麻痹症状及攻击性,而犬瘟热则无此症状。
4.副伤寒。脾脏显着肿大,而犬瘟热时,睥脏正常或轻度肿大。副伤寒的病原为沙门氏菌属的细菌。
【处理】病犬应扑杀深埋。对扑杀或病死犬的尸体、内脏等应销毁深埋。
对有价值的警犬、种犬应及早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