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斯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411页(1085字)
(一)诊断要点
1.寄生于反刍动物红细胞内。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孳生和消长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2.临床多为急性,体温高达40~41.5℃,呈稽留热,沉郁,喜卧,食欲减退,肠蠕动及反刍弛缓,常有便秘现象。发病2~3d后,迅速消瘦、贫血、黄疸,排恶臭的褐色粪便及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
3.剖检可见黏膜苍白、黄染,血液稀薄如水,肝、脾肿大,胆囊肿大,第三胃干硬,似足球状,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
4.血液涂片检出虫体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体温升高后1~2d,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少量圆形和变形虫样的虫体;血红蛋白尿出现期,虫体较多,且大部分为梨籽形虫体。
(二)防治
1.根据流行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常用的灭蜱药有:1%马拉硫磷、0.2%辛硫磷、0.2%杀螟松、0.2%害虫敌、0.25%倍硫磷乳剂或25mg/L溴氰菊酯乳油剂。
2.牛、羊群应避免到大量孳生蜱的牧场放牧,必要时可改为舍饲。
3.流行地区放牧的牛、羊,在发病季节,可按每千克体重2mg肌注咪唑苯脲溶液;输入或外运牛、羊只必须进行检查,发现血液内有虫体时,应用抗梨形虫药进行治疗。
4.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健胃、强心、补液等。常用的特效药有:咪唑苯脲每千克体重2mg,配成10%溶液,肌注;或三氮脒每千克体重3.5~3.8mg,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水牛对本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或锥黄素每千克体重3~4mg,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h后再注射1次,在治疗后数日内,避免烈日照射;或阿卡普林每千克体重0.6~1mg,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妊娠牛可能流产),一般于1~4h后自行消失,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每千克体重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