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滴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415页(915字)
(一)诊断要点
1.寄生于母牛的阴道、子宫,公牛的包皮腔、阴茎黏膜、输精管及流产胎儿、羊水和胎膜中。公牛发生阴茎、包皮、尿道及前列腺等处的炎症;母牛为阴道炎、子宫颈炎及子宫内膜炎等。化脓菌混合感染则发生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成群不发情、不妊娠或妊娠后1~3个月的早期流产为本病的特征。
2.刮取生殖器官病变部的黏液或采取阴道分泌物,直接滴在载玻片上或以生理盐水2~3倍稀释后滴在载玻片上,加盖片,2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或离心沉淀(1500~2000r/min)生殖器黏膜冲洗液,胎儿羊水和胸、腹腔液,2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沉渣。胎毛滴虫在新鲜病料中呈西瓜籽形或长卵圆形,在白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活泼地进行蛇行活动。病料存放时间稍长时,虫体收缩得很小,失去鞭毛和波动膜,可根据虫体柠檬状外形和体内有明显的颗粒与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区别。也可将病料制作涂片,甲醇固定,姬氏液染色后油镜检查。
3.应注意与布鲁氏菌病作类症鉴别。
(二)防治
1.开展人工授精是较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应仔细检查公牛精液,确认无毛滴虫感染始可利用。无本病的健康牛群,在引进牛只时,应特别注意搞好检疫。病牛群应与健牛群分开饲养,不得混群,一切用具也应分开用,并严格消毒。患病公牛要严格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还需用5~10头低产母牛与之交配,交配后观察15d,每隔1天检查1次阴道分泌物,如无发病迹象,方可证实该公牛确已治愈,再供配种用。
2.治疗可应用1%甲硝哒唑、1%大蒜酒精浸液、0.1%雷佛奴尔液、2%红汞液或1/600卢戈氏液冲洗阴道、子宫或阴茎、包皮鞘。在冲洗过程中应尽可能使药液在局部多停留,使药液充分与病组织接触。以上治疗措施可隔日1次,连续3~4次为1疗程,也可根据病情按5d的间隔进行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