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9页(9958字)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又称黄绿条螟、甜菜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草地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大陆,我国近邻的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为害也很严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黑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北京、陕西、宁夏、青海等北方省(自治区、直辖市)。

幼虫取食藜科、菊科、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伞形花科、锦葵科、莎草科、豆麻科、大麻科、百合科、蔷薇科、旋花科以及禾本科等近300种植物。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气候因子

影响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取决于温度、湿度、光照等主要生态条件。成虫适宜温度22~26℃,相对湿度60%~80%。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影响迁出区和迁入区各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数量变动。当长期高温(30℃以上)、干旱(相对湿度40%以下),或发蛾盛期持续低温,种群数量下降,发生频率降低。而气候因子连续适宜时,则种群数量上升,发生频率增加。各发生地带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主要因子对适应草地螟生态条件上存在显着差异。所以,草地螟在各个地带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主要因子的反映也不相同。如在黑龙江对温度比湿度表现敏感,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湿度比温度表现敏感。

草地螟越冬幼虫耐寒力很强。据测定,平均体液冰点为-10℃,平均过冷却点为-24℃。

1.2 寄主植物

成虫选择幼虫喜食的双子叶植物产卵。作物与杂草相比,选择杂草产卵;杂草种类之间,选择灰菜、毛菜、碱蒿类产卵;也喜欢在藜科、伞形花科、豆科、锦葵科、茄科、菊科等作物上产卵。单子叶杂草上落卵量少。作物间,以甜菜(藜科)、大豆产卵多,玉米和铃薯上最少。在灰菜与作物共存时,灰菜是幼虫最喜选择取食的植物。

1.3 生态环境

越冬幼虫对越冬地点具选择性。在秋雨较多的年份,末代草地螟幼虫多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土内结茧。如草原的波状缓坡和凸起地带、丘陵山地向阳荒坡、农牧交界带的地埂、坡梁地农田等。在少雨年份多选择植被茂盛处的土内结茧。如网围栏草库伦、人工牧草地、撂荒地、休闲地、地埂、喜食作物田及其周围等。在低湿草甸草原、茂密森林、雨后积水的低洼地带、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原和砾石质荒坡等,一般草地螟虫茧偏少。

在草地螟幼虫结茧处或者附近,应有藜科、菊科、苋科、豆科、蔷薇科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阔叶植物。草地螟幼虫在多种土质中均可结茧越冬,但壤土、轻壤土、沙壤土为宜。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越冬基数调查

2.1.1 前期踏查

2.1.1.1 踏查目的 在草地螟末代幼虫可能发生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粗略式步行目测,以明确是否有幼虫发生、发生程度和分布范围。同时,做好标识,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草地螟越冬调查。

2.1.1.2 踏查适期 在末代幼虫发育至四龄幼虫所占比例大于和等于50%时进行。

2.1.1.3 确定踏查时间 在末代草地螟成虫发生期,当出现日诱蛾量较高,同时解剖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在三级以上的比例大于和等于50%时,由此日向后推12天(蛾峰日+卵期+一龄期+二龄期+三龄期+1/2的四龄期),即为四龄幼虫发生盛期,应开展踏查。

2.1.1.4 踏查方法 在当地所有末代幼虫可能发生的地带,每2~3人编成一组,人与人之间保持10~20m的距离,按预定路线步行目测虫情。首先观察嗜食寄主是否有明显的被害症状,如有则应简略调查幼虫密度。反之,则继续步测。

2.1.1.5 设置标识 在发现末代幼虫的地段,设置明显的标识,并绘制示意图和填写表格。注明所在乡镇、村庄、生境、植被、地形、面积、密度等。有条件的可使用GPS进行地理定位。

2.1.1.6 测算发生范围 在踏查工作结束后,按不同生态类型区估计出末代幼虫的发生面积、发生范围,并绘制分布简图。

2.1.2秋季越冬基数实地调查

2.1.2.1 调查时间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当地土壤未封冻以前进行。如未进行前期踏查,则调查时间应适当提前。一般掌握在幼虫已入土,而寄主植物尚未干枯前。最晚应在牧草和大田作物收获前进行。

2.1.2.2 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草地螟幼虫各种不同的越冬环境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数量尽可能多一些,以缩小调查的误差。对每块调查田应根据草地螟越冬虫茧的发生分布特点进行选点取样,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草地螟幼虫的实际越冬面积和越冬数量。

调查时按50cm×50cm取样,用铁丝耙扒松样点内0.5~3cm深的表土,再将表土轻轻移出,即可显现竖立在土层中的虫茧。用小土铲将虫茧逐个挖出,装在已分类编号的纸袋内保存,或将样点内0~6cm深的土壤挖出过筛,拣出虫茧装入纸袋,带回室内,进行室内鉴定工作。

在室内,从纸袋中取出虫茧,观察外壁是否有孔洞,然后由上(羽化口处)而下轻轻剖开,检查茧内幼虫状态。分别统计总茧数、活茧数、死茧数、空茧数;计算越冬基数、冬前成活率。汇总调查数据,计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越冬面积,将结果记入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表3-11)。

表3-11 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

注:备注说明出现大量活虫茧的原因、地形、植被等,适用于文中所有表备注。

2.2 春季越冬幼虫成活率调查

2.2.1 调查时间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之前。物候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返青始期。

2.2.2 调查取样方法 在冬前调查过的田块内,采取随机取样法,应兼顾到各种作物和各种环境类型,共剖查50~100个土茧,记载其中死虫数和活虫数,计算越冬幼虫存活率,填入草地螟越冬幼虫存活率调查表(表3-12)

表3-12 草地螟越冬幼虫存活率调查表

2.3 化蛹羽化进度观察

在冬前调查越冬基数或冬后调查越冬存活率时,从田间取含有活幼虫土茧200~300个,依照自然状态集中埋于花盆中,再将花盆埋于土内,上面用细纱笼罩罩起,以防天敌与蚂蚁为害。于5月上旬开始,每5天检查一次化蛹羽化进度和死虫数,每次剖查50个土茧,直到全部羽化为止。结果填入草地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进度观察表(表3-13)。

表3-13 草地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进度观察表

2.4 各代成虫发生情况观察

2.4.1 用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诱测 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用20W黑光灯诱蛾。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装设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诱蛾时间从5月1日开始(有更早见蛾记录的可适当提早),直到9月30日结束。定时检查诱到的成虫,将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数量、雌蛾卵巢发育、交尾率记载表(表3-14)。

表3-14 草地螟成虫数量、雌蛾卵巢发育、交尾率记载表

2.4.2 扫网捕测成虫发生数量 在各世代成虫发生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草地和林地,每种类型各选择2~3块田进行调查。在成虫发生盛期每天调查一次;其他时间每5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均从上午9:00开始进行。每块田每次随机扫5个网次(持捕虫网从左向右挥动一次,再由右向左挥动一次,计作1个网次)。将调查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数量、雌蛾卵巢发育、交尾率记载表(表3-14)。

2.4.3 百步惊蛾测成虫发生数量 在各世代成虫发生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草地和林地,每种类型各选择2~3块田进行调查。在成虫发生盛期每天调查一次;其他时间每5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均从上午9:00开始进行。每块田随机正常步幅走百步,边走边目测惊起的蛾量。将调查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数量、雌蛾卵巢发育、交尾率记载表(表3-14)。

2.5 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

在每世代发蛾盛期,每天检查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每次检查灯诱或网捕得到的雌蛾20头,同时检查雌虫交尾率,雌蛾卵巢发育,结果记入将调查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数量、雌蛾卵巢发育、交尾率记载表(表3-14)。

2.6 卵量调查

2.6.1 查卵时期与间隔 从各代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3天进行一次卵量调查。

2.6.2 调查场所 选当代易害作物田或草地螟喜食的杂草(如藜科、蓼科、菊科、豆科等双子叶植物)较多、湿度条件有利于草地螟发生的场所,共2~3块田,重点进行调查。

2.6.3 取样方法 以棋盘式取样法,每块田取10个调查点,每点50cm×50cm,要求仔细检查调查点内的作物、杂草和地面枯枝、落叶以及地表上的卵块,数清卵粒数,以世代累计卵粒数代表全代总卵量。结果记入草地螟卵量调查统计表(表3-15)

表3-15 草地螟卵量调查统计表

注:1)

式中:a——多种作物平均卵量(粒);c——每一种作物田10个样点合计卵量(粒);n——作物田块数。

2)b=∑a

式中:b——累计卵量(粒)。

2.7 幼虫发生情况的普查

2.7.1 防治田块的普查

2.7.1.1 普查时间 要求在每一世代草地螟成虫发生盛期,田间一至三龄幼虫大量出现时,专业测报与防治技术人员组织基层查虫员,对本地区草地螟适宜发生的作物及地边杂草进行1次全面普查,要求对当地农作物寄主的普查面积不少于播种面积的3%,确定出防治田块。

2.7.1.2 取样方法 每块田在幼虫最适宜发生的地点进行调查,共选1~2个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取50cm×50cm,可以把作物和杂草上的幼虫拍打在塑料布上,仔细计数塑料布上的虫量;稀植作物每点5~10株,最后把查到的虫量换算成每平方米虫量。

2.7.2 幼虫发生面积、发生密度、为害损失普查

2.7.2.1 普查时间 在每个世代幼虫发生盛期,对当代受害作物和草场进行一次普查。

2.7.2.2 普查方法 选择每个世代适宜草地螟发生为害的作物、草场等进行普查。每种主要寄主各选3块田,每块田取5点。密植作物每点50cm×50cm;稀植作物每点5~10株,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面积。查清其中幼虫数量。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为害损失情况。

2.7.2.3 计算每代草地螟发生总幼虫量(G2i)

式中:

G2i——某代草地螟发生总虫量(万头);

i——指第一、二、三代;

S——某代某种作物发生面积(hm2);

d2——某种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量(头)。

2.7.2.4 草地螟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损失调查统计表(表3-16)

表3-16 草地螟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损失调查统计表

2.8 草地螟各世代防治情况挽回损失统计

草地螟各世代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统计要求在各世代防治结束时进行,结果记入草地螟各世代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统计表(表3-17)。

表3-17 草地螟各世代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统计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超长期预报

每年秋末冬初,根据越冬幼虫土茧发生分布情况和气象部门长期气候预测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后,及时做出翌年草地螟发生趋势预报。

3.2 长期预报

每年春季5月底至6月初,根据越冬幼虫和化蛹期的死亡率高低,结合气象部门对第一代草地螟发生期间的气候预测及蜜源植物生长情况,及时做出第一代草地螟发生趋势预报。

3.3 中期预报

每个世代成虫出现高峰前后,解剖雌蛾卵巢发育情况,结合当地气候情况、作物分布格局与生长情况,做出当代幼虫发生程度和发生期预测。

利用历期法预测防治适期,有效蛾蜂日(3~4级雌蛾超过50%)向后推迟10~14天(日均温20~26℃条件下,产卵前期4~6天,卵期3~4天,一龄期3~4天,)即为二龄幼虫期,即为防治适期。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田间越冬茧识别

草地螟的茧丝质袋状,长2~5cm,直径3~4mm,中部略粗,一般在土质坚硬处结茧较短,土质松软处结茧较长。茧外面沾有细土或细沙粒,外观颜色与结茧处的土壤颜色一致。茧垂直于土壤表层,羽化口与地面平行,状似小的枯草(木)棍。

4.2 室内虫茧鉴别

4.2.1 被捕食情况检查 在虫茧侧壁有比较规则的孔洞,茧内遗留被天敌吃剩的草地螟幼虫头壳,或留有灰白色的天敌粪便。

4.2.2 蝇类寄生检查 在幼虫前胸背板处可见1~4粒灰白色的寄生蝇卵粒。如寄生蝇完成幼虫态发育,茧内留有寄生蝇围蛹。

4.2.3 蜂类寄生检查 在幼虫、蛹体上可观察到蜂类产卵螫扎后愈合的伤口。如寄生蜂已完成幼虫态发育,在茧内可查到一个(单寄生)或数个(多寄生)蜂蛹。

4.2.4 幼虫感染真菌 死虫体比较完整,外观可见白色或绿色的菌丝。

4.2.5 幼虫感染细菌 虫体发生腐烂。如死亡时间较长,则留有干燥的头壳、表皮等残体。

4.2.6 其他 不属于以上情形者归入此类。

4.3 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分级标准

◆1级:腹内有大量脂肪体,卵巢管呈透明状或卵黄沉积在1/3以下;

◆2级:腹内有较多脂肪体,卵巢管卵黄沉积在1/3以上或卵黄沉积已完成;

◆3级:腹内脂肪体明显减少,卵巢管内有大量成熟待产的卵粒或部分卵已产出;

◆4级:腹内脂肪体很少,卵巢管已萎缩或仅有少量遗卵。

4.4 幼虫各龄期形态特征

4.5 草地螟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4.6 调查工具

◆四齿铁耙:用8号铅丝制成齿距2.5cm,齿高4cm,全长25cm。

◆捕虫网:网圈用0.35cm的粗铁丝弯成,直径33cm。将铁丝的两端长出部分弯成直角形小钩,用以插入网柄小孔内来对网圈加以固定。为了携带方便,可以将铁丝等分为两段,另一端用小圆圈互相勾连。网袋用透气、坚韧、淡色的尼龙纱(蚊帐纱)制成,长度67cm。袋口用布镶边,内穿网圈。袋底略圆,以便从网中取出落网的昆虫。网柄长1m,用木材或铝合金制成。在网柄一端两侧,挖一0.35cm宽、深的槽,钻两个上下错开的1.4cm的圆洞,其上罩一长度9cm的金属网箍。使用时,将已套好网袋的网圈一端两个小钩,插入网柄的槽和小孔中,将套在网柄上的网箍向上推,使网圈与网柄套在一起。

4.7 草地螟调查资料表册

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供各地应用时复制。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保证为全国草地螟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草地螟调查资料表册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增加预报区内草地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表,以便全面分析草地螟的发生影响因素。发生程度、为害损失情况,按历年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方法统计和填写。

4.8 监测预报数据的传输

为保证草地螟监测预报数据的时效性,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主要传输工具,按统一格式、时间和内容的编码程序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

4.9 发生世代分区

草地螟发生规律复杂,因地理环境及生境条件的不同,草地螟发生世代和主要为害代均有明显的差别。

◆一至二代发生区:内蒙古呼盟(呼伦贝尔盟)、锡盟(锡林郭勒盟)和张家口坝上地区,年发生一至二代,一代幼虫为主害代,个别高温年份可出现二代幼虫为害,但很少能完成两个完整世代。

◆二至三代区: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年发生二至三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局部有二代或三代幼虫发生,个别高温年份可出现3个完整世代,但在同一生境内一般不连续发生。此区草地螟发生频率高,分布广,为害严重,是草地螟的主要发生为害区。

◆三代偶发区:在山西中部平川各县、临汾西山部分县和陕西北部山区,年发生三代。主要以第三代幼虫为害。发生频率低。

4.10 草地螟各世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针对不同类型作物生态区,不同世代划分草地螟的各级发生程度。通过对草地螟不同发生为害年度、不同世代和主要寄主作物上平均幼虫量,参考以下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百分率,按照以下原则进行5级划分:

◆1级:轻发生。以当地主要寄主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数量,接近或低于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在5%以下的发生年度的虫口数量;

◆2级:中等偏轻。以当地主要寄主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数量,高于1级数量的10%以上,接近或低于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在6%~10%的发生年度的虫口数量;

◆3级:中发生。以当地主要寄主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数量,高于2级数量10%以上,接近或低于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在11%~30%发生年度的虫口数量;

◆4级:中等偏重。以当地主要寄主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数量,高于3级数量10%以上,接近或低于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在31%~40%年度的虫口数量;

◆5级:大发生。以当地主要寄主作物,平均每平方米幼虫数量,高于4级数量10%以上,接近或高于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在41%以上发生年度的虫口数量。

上述五级中的历年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面积百分率,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幅度内进行调整。

部分省(自治区)依以上原则划分的草地螟发生程度指标见表3-18,表3-19,表3-20,表3-21。

表3-18 辽宁省草地螟发生程度划分指标

表3-19 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发生程度划分指标

表3-20 河北省草地螟发生程度划分指标

表3-21 吉林省草地螟发生程度划分指标

4.11 防治指标

常见为害作物的防治指标为:大豆、马铃薯和向日葵有幼虫30~50头/m2,甜菜百株幼虫300~500头,胡麻有幼虫15~20头/m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