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疮痂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445页(1488字)
柑橘疮痂病(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柑橘产区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新梢、幼叶、幼果,亦可为害花萼和花瓣。植株受害后生长不良,果实产量及品质下降。各次新梢抽发期间,湿度成为该病是否流行的决定因素。一年中以春梢受害最重,秋梢次之,有的年份夏梢也受害。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越冬菌源调查
在2月下旬春梢萌芽前调查1次,分品种、地势、树龄选择有代表性的橘园10~20块,每块橘园随机调查1~2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随机调查10个上年的秋梢。将结果记载于表7-61。
表7-61 柑橘疮痂病越冬菌源调查记载表
1.2 病情普查
为了解生产上该病的发病程度或防治效果,在各次新梢老化后作一次普查。按不同品种、地势、树龄选择有代表性的橘园10~20块,每块橘园随机调查1~2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随机调查12个新梢。统计病枝率、病叶率、病情指数,记载于表7-62。果实疮痂病普查,可在病情普查园内,在谢花后15天、30天及落果停止后各调查1次(可不考查严重度)。每橘园随机调查500个果实,记载于表7-63。以上两项调查均须注明调查地势和株数。
表7-62 柑橘疮痂病(叶疮痂)病情调查记载表
表7-63 柑橘疮痂病(果疮痂)病情调查记载表
1.3 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1.4 气象资料搜集记载
与气象部门联系,搜集萌芽期至坐果稳定期止的温度、湿度、雨量、雨日、雾露以及气温15℃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等情况。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菌源量、品种的感病性、新梢和幼果期的气象要素等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预报。凡橘树为感病品种,苗木和幼年树多,初次侵染菌源量大,当新梢抽发期及幼果期气温在16~23℃范围内,平均旬雨日1~3天,为轻发病年;平均旬雨日在6天以上,则可能严重发病。此外,如雾大、露重、结露时间长,旬雨日虽未达到上述指标,该病亦有较重发生的可能。
2.2 防治适期预测
在调查观察基础上,结合历年抽梢历期,综合分析新梢抽发情况,当芽长5~8mm未保护新梢的用药适期,谢花基本结束后至定果前为幼果防病适期。
3 发生程度分级
柑橘疮痂病发生程度分级
4 防治指标
保护春梢的防治指标为上年秋梢病叶率达15%以上;保护幼果的防治指标为当年春梢病梢率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