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增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97页(3784字)
全世界已发现的海胆约有850多种,我国已发现的约有100余种。绝大多数海胆均不能食用,只有少数正形类海胆可食用。
一、我国海胆主要经济种类名录(表23—1)
表23—1 我国海胆主要经济种及其产区
作为养殖对象,经济价值较高的为马粪海胆及光棘球海胆,尤以光棘球海胆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
二、生态特性
1.栖居和食性 马粪海胆棘的颜色变异很大,壳为暗绿或灰绿色。它比光棘球海胆更具沿岸性,低盐性。从潮间带到水深20 m左右的区域均有分布,但多数分布在潮间带到水深3—4m的海底。喜栖居于砂砾、卵石地带和海藻繁茂的岩礁间,常隐伏在石下或石缝内。栖息密度依环境及饵料的多寡而不同,壳径从1mm左右到10mm以下的小型个体,多分布在有节石灰藻和海藻类的基部、枝干及石块、岩礁等处;随着个体的生长其生活领域也相应扩大,即在水深2m以内多为幼小个体的生活区,在深水区则难以找到。
马粪海胆是以草食性为主的动物。主要吞食褐藻类、红藻类、绿藻类、虾海藻Phyllospadixjaponica、大叶藻等。在人工饲育条件下,也摄食由鱼粉和大豆粉等制成的配合饵料,具有杂食性的倾向。壳径5—8mm的个体主要吞食附着性底栖硅藻、石灰藻、岩屑等;8—10mm以上的个体主要吞食海藻类。但在人工饲育条件下,1—2mm的个体也可见其吞食孔石蒪等薄嫩藻类。
光棘球海胆大棘粗壮,成年个体棘为黑紫色,幼小个体棘为紫褐色或黑褐色。管足为黑褐或紫褐色。壳为灰绿或灰紫色。分布范围在沿岸到水深50—60m处,极少数个体可分布到水深180m处。喜生活在海藻丛生的岩礁处。幼小个体与成体的分布区域不像马粪海胆那样可明显分区,但壳径2cm以下的个体多分布在石块下面及石块间隙等比较狭窄的区域;超过3cm以上个体几乎全部生活在石块及岩礁上面。一般认为在天然渔场,稚海胆可能生活在较狭窄的区域。同马粪海胆一样,壳径不足10mm时,主要吞食附着性硅藻、石灰藻、岩屑及小型海藻类,壳径10mm以上主要吞食大型藻类。
2.摄饵量及摄饵率 摄饵量的多少与个体大小、季节及性腺发育的时期有关。表23—2列出了各种饵料对马粪海胆的饲育效果。
表23—2 不同饵料对马粪海胆的饲育结果*
(依角田,1970)
*饲育日期: 1968,9,30—1969,1,28(约4个月)。
表23—3说明不同种海胆的日间摄食量及摄食率。
表23—3 不同种海胆的日间摄食量及摄食率
3.生长与繁殖 海胆的生长因地域及饵料的丰富程度差异较大,现将部分研究者的资料列于表23—4。海胆的寿命,马粪海胆为5—6年,光棘球海胆10年左右,红海胆8—9年,白棘三列海胆2—3年。
表23—4 海胆的生长*
* 括号内为体重,单位g;
* * 年龄为满龄,1龄即从12个月到24个月,2龄为从24个月到36个月的个体,光棘球海胆6龄体长为67.3±4.6,7龄为68.1±5.6,8龄为71.4±6.1.
海胆的性腺发育过程通常可分4—5期。马粪海胆的产卵期为3—4月;光棘球海胆在大连地区为8—9月,山东半岛为7—8月。光棘球海胆的生物学最小型壳径为40—45mm;赤海胆人工饲育的个体22mm时可产卵;紫海胆为25mm左右;白棘三列海胆为47—50mm;马粪海胆为14—26mm(20mm左右)。
三、增养殖技术
1.人工育苗工艺流程
2.筏式养殖技术
海上中间育成:进行中间育成的海域应是潮流通畅、受风浪、洪水影响较小的内湾。日本采用中间育成的网笼通常为边长1.0或1.5m的正四角形网笼或为长方形网笼(80×80×40cm)外包网衣的网目可依稚海胆壳径大小而定。壳径2—5mm的稚海胆经2个月的中间育成可达8—10mm,成活率为30—50%,高者可达80—90%。每笼装入2000个,饵料以投喂羊栖菜及孔石蒪为主。最近,北海道矛部町渔协采用大型网箱(5×5×3m)进行中间育成,每箱放入28000个壳径5mm的稚海胆,经4—6个月的中间育成,壳径平均达18.7mm,成活率达85%,可节约器材,降低成本。
陆上中间育成:陆上中间育成通常有三种方式:①采用长方形水池(10—15t水体),用网箱流水培育;②用网笼培育;③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的同时,在池底铺设砂粒,使脱落的稚胆落到砂粒上以减少死亡。饵料投喂大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叶,按体重的2—5%投喂,如投喂蓼科植物(Plantago)饵料量可加倍。投喂羊栖菜、石蒪及其他藻类时,将2—3mm的稚胆培育至10—15mm,成活率可达70—90%。也有采用立体式多层水槽流水饲育的,可节省占地面积。
海上筏式养殖:经中间育成后的种苗进行筏式养殖。目前日本多养殖赤海胆。养殖用网箱规格为1.3×2.0×1.3m(如佐贺县),每笼放养壳径8—10mm的个体2000个左右,出售时壳径为50mm左右。养殖1.5周年可出售1/3左右,2周年后剩下的个体可全部出售。目前至出售时成活率为30—50%,如采取对策,减少夏季死亡,成活率可望达到60—70%。投喂的饵料为羊栖菜及荒布。
天然采苗及放流:由于海水中海胆浮游变态幼体的数量可为底栖稚海胆的100倍以上,但大多数幼体在附着前后死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天然采苗。采苗筏的结构如图23—1,采苗器如图23—2,多为聚氯乙烯波纹板(30cm×30cm)。采苗器投放水深为20—30m,在水层5—20m处附苗数量大。通常附着好时一片波纹板可附着稚海胆100个以上,即50m的采苗筏可采到5万个以上(延绳式)。壳径3mm以上的稚海胆易脱落,故在放流或养殖前要进行中间育成。
图23—1 海胆采苗设施示意图
图23—2 海胆采苗器类型
放流效果:放流场要选择在海藻丰富的砾石或岩礁地带。种苗放流规格壳径应在10—15mm,最好为15mm。如放流5mm的种苗,放流后6个月可减耗90%;如放流15mm的种苗,北方产的种类1年后成活率约为75%,暖海种放流7个月后成活率可达65%左右。放流场的条件适宜可在半径10m的范围内回捕到大部分个体。可采用投放育成礁、笼装石块等方式进行种苗放流,当然藻类储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放流种苗的生长与成活。马粪海胆种苗放流1.0—1.5周年后部分可达商品规格。
为提高放流效果,同刺参一样也应加强渔场的改造管理及资源保护等。
四、加工与商品流通
目前,我国主要加工光棘球海胆、马粪海胆等(主要产地大连)。加工的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加工方法有冰鲜海胆、酒精—盐渍海胆、瓶装海胆酱等。对盐—酒精渍海胆黄的成分分析如表23—5。
表23—5 食盐—酒精渍海胆成分分析
大连产光棘球海胆的加工以6、7、8三个月为最好,出成率最高(生殖腺占全体重的8—12%)。目前,我国的大连,每年销往日本的冰鲜及盐渍海胆约为100t,单价约为1300—1600日元/kg。日本每年从全世界进口的海胆制品约为2000t,其中从南朝鲜进口的数量最大,约为800t。因此,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开发海胆人工育苗技术及增养殖技术,加速海胆增养殖业的发展,科学而有计划地采捕、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
(编者:隋锡林 审者: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