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81页(2914字)

(一)鲍苗 室内养鲍一般采用壳长2厘米左右的鲍苗,选择鲍苗时特别应注意鲍苗的健壮程度。鲍苗健壮程度可根据鲍苗的吸附力、翻转率进行判断。凡吸附力弱、易从波纹板上剥落的,说明不健壮。将鲍苗仰面朝上放置,在数10秒内可迅速翻转复原者为健壮鲍苗。据试验,壳长3厘米鲍的翻转率与水温有关,在水温12~2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翻转率呈下降趋势;而在水温20~24℃时,随温度升高,翻转率呈上升趋势。

鲍苗的健壮程度,还与人工育苗过程中的水环境、饵料等培养条件有关,在稚鲍阶段出现过滞育现象的鲍苗(生产上俗称为“老头苗”),在养成阶段也往往生长缓慢,且易发生疾病。因此,最好不要选用这种鲍苗。

(二)养殖密度 适宜的养殖密度,应根据鲍的个体大小、养殖管理条件、期望的单位产量与商品规格等因素决定,并充分考虑鲍的活动余地,根据鲍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疏散调整。如果养殖密度过高,除了容易导致溶解氧下降、排泄物积累过多、氨氮升高等弊病外,还影响鲍的爬行移动与摄食。鲍在波纹板上重叠聚集互相挤压时,下层的鲍缺少活动空间、移动困难、影响觅食,而且粪便残饵等混杂其中,不易被水流冲走,特别在夏季水温高时,这种状况更易使细菌滋生蔓延。因此,养殖密度不宜过高。

此外,在养成期间还要根据水温、投饵、流水量等管理条件,以及鲍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养殖密度。一般壳长2厘米时,养殖密度约1250个/米2;壳长3厘米时,约550个/米2;壳长4厘米时,约300个/米2;壳长5厘米时,约200个/米2;壳长6厘米时、约150个/米2

(三)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采用流水饲育法。流水量与水温、养殖密度、鲍的个体大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到鲍的生长。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6~10倍时,鲍的生长效果较好。考虑到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上至少应保持3~4倍的日流水量,为节约用水,可利用回水池循环流水。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鲍的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愈大。多层式水槽养殖时,上层水槽直接进水,较之中、下层水槽的流速大,因此上层的鲍往往比中下层的生长好。生产上为减少上、下层鲍的生长差异,可每隔一段时间,将上、下层的鲍对调饲养。

另外,在流水的同时,还可用充气、淋水等方法改善水质。回水池的循环水一般每天加入新鲜海水2/3,还可同时采用物理的(如砂滤池,流动溢水法,人工海草法)、化学的(药物)和生物的(如光合细菌法)方法净化水质,以降低氨氮,去除杂质,净化水质。

2.投饵 在北方沿海,12月至翌年7月可以采到新鲜海藻时,投饵以海带、裙带菜为主,还可投喂尾藻、尾藻、石莼等,此外,刺松藻投喂鲍的饵料效果也很好。8~11月新鲜海藻短缺时,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投喂新鲜海藻时,要将腐烂的叶片和根部除去,洗净浮泥,切成长约30厘米的段,均匀地摆在波纹板上,傍晚投喂。水温15℃以下时,5~6天清理残饵、换加新鲜海藻一次;水温15℃以上时,3~4天清理、投饵一次。鲍的摄食量与水温、个体大小、水质条件、海藻种类等有关。例如壳长5~6厘米的个体,水温20℃时摄食新鲜海带的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13%。在生产中,为增加鲍的摄食机会,每日的投饵量可按鲍日摄食量的1.5倍计算,并根据鲍的实际摄食状况适当增减。

人工配合饵料的饵料效率高,鲍的日摄食量为体重的3%~7%。但配合饵料易败坏水质,应勤投,15℃以下时2天投喂一次,15℃以上时每天1次。傍晚投喂,翌晨清理残饵,并洗刷波纹板和网箱。

无论投喂新鲜海藻或配合饵料,都要检查鲍的实际摄食情况。如果摄食量太小,说明水质条件不良或饵料不适,应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影响鲍的生长。

3.防治疾病 工厂化养鲍的管理中,防治病害是非常重要的。鲍的疾病发生与鲍自身的抗病能力、饲育条件、水环境的变化及病原的繁殖与传播途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报道鲍的疾病有细菌病、真菌病、派金虫病、才女虫病、寄生虫病、气泡病等,但大多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近年来还发现足部溃疡病,此病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在水温高、水质差时易发病。病鲍足部跖面呈溃烂状,吸附力差,严重的个体跖面隆肿、完全不能吸附,脱落于水中,不摄食,直至死亡。

对鲍的疾病,应从预防着手。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投喂适宜饵料并保持饵料新鲜等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对细菌感染引起的成鲍死亡,用5~10毫克/千克呋喃西林药浴6~8小时,对抑制细菌蔓延有一定效果。对气泡病、足部溃疡症主要应改善饲育条件,加强水体交换,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出现发病时,加大新鲜海水的交换量,投喂新鲜海藻,可缓解病症。使用药物或药饵时,应避免盲目用药。如果用药剂量或施药方法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要在分离病原体的基础上,找出病因,对症施药。

4.抑制鲍壳腐蚀 在室内长期养殖的鲍,经常出现鲍壳的顶部珍珠层裸露、局部壳薄易碎的现象,这就是鲍壳表层被腐蚀的缘故。这种鲍大多生长不良。产生鲍壳腐蚀的原因,是由于鲍的残饵和粪便排泄物等,经细菌分解产生微量的有机酸,在长期循环回水的情况下,随着残饵等分解,海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含量缓慢增加,使有机酸类在海水中逐渐积累增多,并直接与鲍壳接触,与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逐渐溶解贝壳,最后使壳质恶化呈腐蚀状态。

用牡蛎壳碎片过滤循环海水,对消除循环海水中的有机酸类,防止鲍壳腐蚀,有明显的效果。在砂滤槽的细砂层下面添加一层约5厘米厚的牡蛎壳碎片(细砂与牡蛎壳碎片的体积比为10∶4),循环海水再次使用前,流经砂滤槽过滤的过程中,海水中的有机酸类与牡蛎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而抵消,从而消除了有机酸。用牡蛎壳碎片过滤循环海水,对鲍的生长既无不良影响、也无促进作用,也不能控制海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含量的增加。

5.其他管理 多层式水槽养殖时,每天应冲刷波纹板1次,洗刷网箱1~2次;深水池塑料箱养殖时,2~3天清理洗刷塑料箱1次,5~7天倒池一次。此外还要根据鲍的生长情况,及时疏散养成密度。经常检查鲍的活动状况,如果发现鲍沿着网箱壁爬至水面,说明水质不良或缺氧;如果发现鲍在波纹板或塑料箱上吸附无力,则是发病的症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