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根部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8页(6720字)
苹果等果树的根部病害,在各果树栽培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某些地区发生很严重,由于根部腐烂,造成全树枯死,对果树生产影响极大。果树根病的种类很多,有圆斑根腐病、根朽病、白绢病、白纹羽病、紫纹羽病等。
1.圆斑根腐病 圆斑根腐病是北方果区为害较重的一种烂根病。陕西、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均有分布,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对果树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症状】:
在早春,苹果树根部开始活动后,病菌即可在根部为害。病株地下部分的症状,是先从须根(吸收根)开始,病根变褐枯死,后蔓延到上部的肉质根,环绕须根的基部形成一个红褐色的圆斑。病斑进一步扩大,并相互愈合,深达木质部,致使整段根变黑死亡。在发病过程中,病根可以反复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因此,最后发病部位凹凸不平,病健组织彼此交错。
地上部的症状在苹果树萌芽后的4~5月份才能表现出来,病株地上部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萎蔫型 病株在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叶形小而色淡,新梢难以抽出,有的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放,或开花后不能坐果。枝条表现失水状,甚至皮层皱缩,有时表皮还可以翘起呈油皮状。
(2)叶片青干型 发病叶片突然失水青干,多数从叶缘向内发展,但是有时沿主脉逐渐向外扩展。在青干与健全叶肉组织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晕带,严重青干的叶片脱落。
(3)叶缘焦枯型 发病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枯焦,而中间部分保持正常,病叶不会很快脱落。
(4)枝枯型 病株上与烂根相对应的少数骨干枝发生坏死,皮层变褐下陷,并沿枝干向下蔓延。发病后期,坏死皮层崩裂,极易剥离。
苹果树根朽病分为苹果假蜜环菌根朽病和蜜环菌根朽病,我国以假蜜环菌根朽病为主。地上部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从下向上逐渐黄化甚至脱落,新梢变短,但结果特别多,果形变小,口感差。假蜜环菌根朽病主要为害根颈部和主根,并沿主干和主根向上下扩展,往往造成环割而导致病株枯死。发病部位的主要特点是皮层内、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充满白色至淡黄色的扇状菌丝层,发病部位散发出浓厚的蘑菇气味,新鲜的菌丝层或病组织在黑暗处可发出蓝绿色的荧光。病菌能分泌果胶酶,分解纤维素间的胶质,导致皮层分离为多层的薄片。发病初期只有皮层溃烂,后期木质部也腐朽。高温多雨季节,在潮湿的病树根颈部或露出土面的病根上,常有丛生的蜜黄色蘑菇状的子实体。
蜜环菌根朽病的特征与前者类似,但易在病树基部发现黑褐色或黑色根状菌索。
果树被害,主要是根颈部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在距地表5~10厘米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到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称白绢病。在潮湿的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到发病部位周围的地面,当发病部位进一步发展时,根颈部的皮层腐烂,有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发病后期,在发病部位或者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病株地上部的症状是叶片变小发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但果实小。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根系被害,刚开始细根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着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在木质部外面。有时在病根木质部产生黑色圆形的菌核。地上部靠近地面的根际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此为菌丝膜,有时形成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
发病植株地上部分的症状是叶片变小,颜色稍淡,不变黄,叶柄和中脉发红。枝条各节间缩短或部分枝条干枯,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全株枯死。根部被害从细根开始逐渐向大根蔓延,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一般病株要经过数年才会死亡。发病初期,病根形成黄褐色不定形斑块,内部皮层组织褐色。病根表面缠绕有浓密的紫色绒毛状菌丝膜,并长有紫色的根状菌索,发病后期病根表面还着生有紫色半球状的菌核。发病后期病根的皮层腐烂,最后木质部也腐烂。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该病的发生。主要有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尖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腐皮镰孢),Fusarium camptoceras Wollenw.et Reink(弯角镰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柿、枣等果树外,还为害桑树、刺槐,苦楝、五角枫、柳树、臭椿、花椒、杨树、榆树、梧桐等多种树木。
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t Fr.)Singer,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发病部位长出白色的菌丝层,扇状,初期白色,在暗处发浅蓝色荧光,老熟后呈黄褐色至棕褐色,不发光。子实体由病皮菌丝层直接形成,丛生,一般6~7个,多者达20~50个以上。菌盖浅蜜黄色或较深,直径一般为2.6~8厘米,最大达11厘米,刚开始扁球形,逐渐平展,后期中部下凹,有较密的毛状小鳞片。菌肉白色,菌褶延生,不等长,浅蜜黄色,稍稀。菌柄浅杏黄色,基部棕灰色至深灰色,略扭曲,上部较粗,纤维质,内部松软,柄长4~9厘米,粗0.3~1.1厘米,有毛状鳞片。菌柄中部无菌环。孢子印白色。担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单胞,无色,光滑,大小为7.3~11.8微米×3.6~5.8微米。在病根和附近的土壤中尚未发现菌索。该病除为害苹果和梨外,还能侵染桃、杏、山楂、枣、杨、柳、榆、桑、松、刺槐等果树和树木。
Pellicularia rolfsii(sacc.)West.,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既能形成菌核,也能在湿热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但担孢子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不大,菌核刚开始白色,后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平滑,球形或近球形,像油菜籽,直径0.8~2.3毫米。担子无色,单细胞,棍棒状,大小为16微米×6.6微米,其上对生4个小梗。小梗无色,单细胞,长3~5微米,顶端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细胞,倒卵圆形,大小为7.0微米×4.6微米。
Rosellinia necatrix(Haitig)Berlese,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时期为 Dernatophora necatrix,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老熟菌丝在分节的一端膨大,以后分离,形成圆形的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孢梗束及分生孢子,往往在寄主组织完全腐烂后才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基部集结成束状,具有横隔膜,淡褐色,上部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卵圆形,2~3微米,容易从孢子梗上脱落。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但不常见。子囊壳黑色,球形,着生在菌丝膜上,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壳内长有许多子囊,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为220~300微米×5~7微米,有长梗。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成一列。子囊孢子单细胞,暗褐色,纺锤形,大小为42~ 44微米×4.0~6.5微米(图1-11)。菌核在腐朽的木质部形成,黑色,近圆形,直径约1毫米,大的可达5毫米。
图1-11 果树白纹羽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孢梗束 3.子囊及侧丝 4.子囊孢子 5.子囊壳剖面 6.子囊壳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eke.Jacz.,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在病根外表集结成紫色菌丝膜及根状菌索,菌丝膜外表着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3个隔膜,大小为25~40微米×6~7微米,向一方弯曲,在每个细胞上各长出1个小梗,小梗无色,圆锥形。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细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为16~19微米×6.0~6.4微米。菌核半球形,紫色,大小为1.1~1.4微米×0.7~1.0毫米。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外,还侵染桑、茶、杨树、柳树、刺槐、甘薯、大豆等植物。
【发病规律】:
圆斑根腐病的病原物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果园里,只有在果树根系生长衰弱时,它们才能侵染发病。因此,在干旱、缺肥、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板结、通气不良、果树结果过多、果园杂草丛生及其他病虫严重为害等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根朽病 果树根朽病在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均有发生。幼树几乎不发病,而老树发病重,发病后造成全树枯死,部分地区严重影响果树的生产。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寄生性较弱,只要病残体不腐烂分解,病菌可以长期存活。病害的发展,主要靠病根或病残体与健根的接触传染,病菌也可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病菌子实体上产生的担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树木残根上后,条件适宜萌发产生菌丝体从伤口侵入。
3.白绢病 白绢病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省都有分布,为害苹果、梨、桃、葡萄、桑、茶、杨树、柳树、花生、大豆、南瓜、番茄等多种植物。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越冬后,第二年生出菌丝侵染寄主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带病苗木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是菌核或菌丝借助雨水或灌溉水完成。在山东苹果产区,苹果白绢病在4月上中旬至10月底都能发病,7~9月是发病高峰期,菌核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形成,8~9月进入高峰期,多分布在距地表6厘米的土层中,有时也可蔓延至地面的杂草和落叶上。
4.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山东、江苏、浙江等省都有分布,苹果、梨、桃、李、樱桃、杏、葡萄等果树都能被害。果树染病后,树势逐渐衰弱,引起植株枯死。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着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首先侵害果树新生根的柔软组织,被害细根软化腐烂而消失,以后逐渐蔓延到粗大的根;病根和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是通过带病苗木的调运。由于病菌能侵害多种林木,故旧林地改建的果园,发病一般较为严重。
5.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又称紫色根腐病,在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一般树龄较大的老果园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病根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根状菌索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条件适宜,由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首先侵害细根,而后逐渐蔓延到粗根。病根和健根的接触是该病扩展、蔓延的重要途径,带病苗木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担孢子虽能产生,但寿命较短,萌发后进一步侵染的机会不多。因此,对传病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发生轻重与刺槐的关系密切,即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刺槐的苹果树易发生紫纹羽病。低洼潮湿积水的果园发病重,果园间作带有紫纹羽病的甘薯等作物也易诱发该病。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及苗木消毒 苗木出圃时,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必须淘汰。对有染病嫌疑的苗木或来自病区的苗木,可将根部放入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中浸10~30分钟,然后栽植。苗木消毒除应用上述药液外,也可在45℃的温汤中,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菌丝。
(2)加强栽培管理 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做好开沟排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增施有机肥,促使果树根系生长旺盛,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果园适当种植小黑豆、毛叶苕子等绿肥作物,以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适当多施钾肥,防止烂根和促进新根生长。苗木定植时,接口要露出土面,不能埋在土表下,防止土壤中的白绢病从接口处侵入。用刺槐作防护林的苹果园,应注意挖沟,防止刺槐根进入果园;对已进入果园的刺槐根,应彻底挖除。新建果园,不要用刺槐作防护林。在土壤中主要以根状菌索进行传播的紫纹羽病、白纹羽病和根朽病,在果园中只要一见到病株,马上在病株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加以封锁,防止病菌向邻近健株蔓延传播。对于主要以菌核进行传播的白绢病,要尽力防止菌核通过灌溉水传播。
(3)病树的药剂治疗 经常检查树体地上部的生长情况,发现症状,立即采取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如发现果树地上部生长衰弱,叶形变小或叶色褪黄等症状时,应再扒开根部周围的土壤进行检查。确定根部有病后,根据病害种类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是白绢病,先将根颈部病斑用刀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2的50倍液或1%硫酸铜液消毒伤口,然后外涂伤口保护剂,再在根部周围土壤上灌施药液或撒施药粉消毒;如是白纹羽病、紫纹羽病或根朽病等,则应切除已霉烂的根,再灌施药液或撒施药粉。刮下的病组织、切除的霉根以及病根周围扒出的土壤,都要携带出果园外,并换上无病新土。常用的药剂种类及浓度如下:70%五氯硝基苯以1∶50~100的比例,与换入的新土混合,均匀地分层撒施于病根分布到的土壤中;8~10年的大树,每株用药量150~300克,2~3年小树,每株50~100克;五氯硝基苯防治白绢病和白纹羽病效果很好,而对紫纹羽病则效果相对较差。五氯酚钠施用浓度为250~300倍液,防治白绢病,大树每株灌注药液15千克左右;防治白纹羽病和根朽病大树每株灌注药液25千克左右;防治紫纹羽病,大树每株灌注药液50~75千克,小树用药量酌情减少。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50%苯来特1000~20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50%退菌特250~300倍液,硫酸铜100倍液或40%甲醛100倍液,用以灌注根部周围土壤,每株用药量可参照上述药剂。此外,病树处理及施药时期,上半年可在4~5月间进行,下半年可在9月份进行,也可以在果树休眠期进行,但要避免在7~8月高温干燥的夏季扒土施药。病树处理后,应加施有机肥料,如腐熟人粪尿等,以促使新根产生,加快树势恢复。
(4)挖除病株及病土消毒 病情严重将要死亡的果树或已经枯死的果树,应尽早挖除。挖除的病残根要全部收集烧毁。病穴土壤要灌浇40%甲醛100倍液或五氯酚钠150倍液消毒。如果病死果树较多,病土面积大,要施用石灰氮消毒,每公顷用量为750~1125千克。土壤施入石灰氮后,至少要过15天以上,在其有效成分氰氨分解成为尿素后,才可以种植果树。
(5)利用抗病砧木及病树桥接 湖北海棠较抗白绢病,用它作砧木培育抗病苗木。白绢病发病较重的苹果树,由于根颈部树皮大部分腐烂,治疗后树势恢复较慢,可以在早春于被害根颈的上部桥接新根,或于病树的旁侧定植抗病性强的砧木,进行靠接,促使树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