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5页(1130字)
(图1-27) 又名黑龙江鲟、七粒浮子,为近代世界上尚存的26种鲟形目鱼类之一,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鲟鱼类是一群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水域中。鲟鱼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生物类群,因此有“活化石”之称,在有机体和生活环境相统一的生物演化规律支配下,经历了无数世代的生态适应和自然选择,现代鲟鱼类具备了与大多数硬骨鱼所不同的性状和特征。
图1-27 史氏鲟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背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4~11个。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鳍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在养殖透明度很大的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史氏鲟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沙砾底质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跃。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黏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龄,雄鱼7~8龄;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万~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鲟鱼的幼鱼(一般1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100~150毫克/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