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455页(1893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地茨菇、羊眼半夏、地珠半夏、老鸹头。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药性】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
1.用于痰湿、痰饮所致的咳喘痰多。如治痰涎壅滞之咳嗽气逆,常与橘红、茯苓等药配伍,方如二陈汤;若兼有寒象,见痰多而清稀,则配以干姜、细辛等;若兼有热象,见痰稠色黄,则配瓜蒌、黄芩等。
2.用于胃气上逆而致的恶心呕吐,反胃呃逆。如治水饮停于心下,呕吐不渴,常与生姜同用,方如小半夏汤;如胃热呕吐,则宜配黄连、竹茹等;如呕吐属阴虚者,宜配石膏、麦冬等;如胃气虚呕吐,则配人参、白蜜,方如大半夏汤;如为妊娠呕吐,每与苏梗、砂仁等同用。
3.用于心下痞,结胸证,梅核气,瘿瘰痰核。如治痰热阻滞而致心下痞满,常配干姜、黄连、黄芩等同用,方如半夏泻心汤;如治痰热结胸,则配瓜蒌、黄连等同用,方如小陷胸汤;治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方如半夏厚朴汤;治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等同用。
4.用于头痛,眩晕,失眠。治痰厥头痛或痰湿眩晕,甚则呕吐痰涎,常与天麻、白术等配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如痰饮内盛,胃气不和而夜卧不安,失眠,可与秫米配用,方如半夏秫米汤。
5.用于痈疽肿毒,毒蛇咬伤,可用生半夏末调鸡蛋清外敷,或用鲜品捣敷。
此外,治老人虚寒性大便秘结或寒湿久泻,可用半夏配硫黄同用,方如半硫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生品适量,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本品有毒,宜制过用,生者一般不作内服。
【使用注意】反乌头。其性温燥,出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半夏含左旋麻黄碱、胆碱、十六碳烯二酸、黄芩苷、黄芩苷元、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胡萝卜苷、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脂肪油等。又含原儿茶醛和外源凝集素。
2.药理作用 实验证明,生半夏有催吐作用,而制半夏则具有止呕镇吐的作用;半夏具有类可待因样的镇咳作用,但其作用较可待因弱;半夏中的稀醇、总生物碱或水浸出液,对肝癌细胞、子宫颈癌细胞、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半夏水浸剂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冠心病:用生半夏、生南星等份,碾成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用3.5 g,每日3次。治疗50例,总有效率达71% 。[中草药,1989,(4):10] ② 慢性咽炎:用制半夏(砸碎)500g,加食醋2500ml,制成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3次。共治疗564例,结果治愈342例,好转170例,无效 5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1,(3):21] ③ 宫颈糜烂:以生半夏研成细粉,局部用药,每周上药1~2次,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347例,总有效率达97.2% 。[中级医刊,1983,(6):28]④ 寻常疣:先将疣用温水泡软,刮去表面角化层,取鲜半夏洗净,去皮,在寻常疣局部涂擦1~2分钟,每日3~4次。共治疗215例,结果治愈率为96.74% 。[山东中医药杂志,1991,(4):54]
附药:法半夏Fabanxia 本品为半夏用甘草和生石灰炮制的加工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