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士不遇赋(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第195页(3753字)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2),司马子长又为之(3)。余尝以三馀之日(4),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5),生人之善行(6),抱朴守静(7),君子之笃素(8)。自真风告逝(9),大伪斯兴(10),闾阎懈廉退之节(11),市朝驱易进之心(12)。怀正志道之士(13),或潜玉于当年(14),洁己清操之人(15),或没世以徒勤(16)。故夷皓有“安归”之叹(17),三闾发“已矣”之哀(18)。悲夫(19)!寓形百年(20),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21)。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2),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23),其惟文乎(24)?抚卷踌躇(25),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26),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27)。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28),靡潜跃之非分(29),常傲然以称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30)。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31),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32)。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33),望轩唐而永叹(34),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35),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36),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37),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38),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39)。嗟乎(40)!雷同毁异,物恶其上(41),妙算者谓迷(42),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43),虽怀琼而握兰(44),徒芳洁而谁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5)。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46)!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47)。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48),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49)。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50)。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51)。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52),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53)。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54)。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55)。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56)。虽好学与行义(57),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58)。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59),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0)。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61)。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62)!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63)!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缦袍之为耻(64)?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65)。
【译文】:
从前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迁也作《悲士不遇赋》。我曾在闲暇的时间,与朋友讨论研习学问的间隙,读他们的赋作,不禁感慨惆怅。遵守信义,讲究忠孝,是人们善良的品行;胸怀纯朴,坚守道德,是君子纯厚的素质。自从淳朴的风尚消逝后,虚伪的风气便盛行起来。民间松懈了廉洁谦让的节操,朝廷上驱动侥幸升官的心理。思想正直,有志于治世之道的人,有的正在壮年便隐居起来,洁身自好,操行廉洁的人,有的白白地辛苦了一生。所以伯夷叔齐与商山四皓皆有“我将回到何处”的慨叹,三闾大夫屈原也发出“算了吧”的哀鸣。悲哀啊!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转眼之间就会过去;建立功业实属艰难,而且得不到应有的封赏。这就是古人所以慷慨挥毫,一再申述而不能停止的原因。表达思想,渲泄情绪,大概只有写文章吧?我抚着他们的文章心绪难平,故有感而作《感士不遇赋》。
自然界的万物,都受到精气的抚育,为什么独有人最灵智呢?人具有超常的智慧和聪明,凭着三正五行而留名。或者隐居自娱,或者出仕济民。隐居出仕无不安于本分,各自高傲自足,称心如意。上古那种民风淳朴的时代已经过去,到后世就分出好坏可以对照了。制成细密的鱼网使鱼儿害怕,织就恢宏的罗网使鸟儿心惊;那些通达的智者善于观察形势,便逃避做官而回家务农。高高的山岭隐着达人的身影,深广的流水藏着达人的声音。想往上古的治世而长长地叹息,甘于过贫贱的生活而辞去荣华富贵。清淳的泉水流出后便会分流,懂得了美丑好坏便有了区分。推究种种可贵的行为,只有行善最能令人欣慰。遵奉上天永恒的道理,学习圣人留下的典籍;对君亲奉献自己的忠孝,在乡里民间培养信义。以诚心相推而获得显耀,不矫揉做作而祈求荣誉。唉!人们都人云亦云地诋毁异己,总是忌恨胜过自己的人,机智的人被说成糊涂,直言的人被说成狂妄。胸怀坦白、公平而又没有猜忌的人,结果还会受到毁谤而蒙受耻辱。虽有如琼玉、兰草的美德,又有谁来欣赏你呢?
悲伤啊,士人的不遇,是没有遇上炎帝、帝魁的好时代。独自认真修养,勤奋不息,每日三省,哪能荒废!修治德行,等待时机,但到时候仍不顺利。没有袁盎当面向皇帝请求,料想张季终身要被埋没。可怜冯唐老了还只担任郎中署长,后来就凭借魏尚的事,文帝始采纳了他的计议,得以升迁。虽然张季总算知遇了,但也愁苦地耽搁了很长时间。市上本来没有虎,但一连三个人都说市上有虎,人们就信假为真了。可惜贾谊聪明博学而大材小用,就像让千里马去跑短途,无法驰骋。董仲舒学问渊博,多次在危难中幸而得到解救。想起那些聪明智慧举世无双的人,没有得到适当的使用,我的眼泪就刷刷地掉下来洒在袖子上。承蒙前代帝王清楚地教诲,说天道不讲私情,用统一的标准来审查事物,经常辅助、保祐从善的仁人。伯夷老年经常饿肚子,颜回短命而又贫困,可悲的是颜回死后他的父亲请求卖掉车子去备棺椁,可伤的是伯夷采薇而食,却被活活地饿死。虽然颜回那样好学,伯夷那样行义,为什么他们活着和死时却那样痛苦酸辛!伯夷、叔齐得到这样的结局,使我怀疑前王的“天道无亲”的话是假的。哪里是旷世没有人才,实在是进仕之路阻塞不通。古人是那样慷慨不平,忧虑的是不能建立美好的名声。李广自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封他万户侯也当之无愧,可宏大的志向却被小人摧折,竟然尺寸之封也没有得到!只有他待人诚信的名声留在身后,感动得众人为之悲泣。王商用尽自己的计议以拯救时弊,他的意见刚被皇帝所采纳,而祸患接着就来了。为什么好时光那样容易过去,为什么谗害善良竟那样急迫!苍天十分遥远,人事没有停息,有些事情可以感悟,有些事情迷惑不解,谁能探测其中的道理?宁可固守穷困以满足自己的心意,也不愿委曲求全而劳累自己,既然不把高官厚禄看成荣耀,怎么会把衣服褴褛当成耻辱?如果出仕只取得一个拙穷的结果,就不如欣然终止而回归乡里。怀抱自己的素志终此一生,朝廷给以高官厚禄也谢绝不从。
【评析】:
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压抑人才,使有才华的正直之士,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此乃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古人之所以经常写《士不遇赋》一类文章,其原因就在这里。本篇作者没有遇时,加之社会黑暗而决心归隐,其写作时间大约是辞彭泽令之前不久。
在这篇赋中,陶渊明愤怒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的政治腐败与残酷。他指出当时社会上虚伪之风盛行,道德败坏,持不同意见就遭到毁谤,正直善良的人遭到诬陷,廉洁退让的节操没有了,当官的不择手段向上爬,统治者就像布下的密网和大罗一样,顺者昌,逆者亡,弄得鱼骇鸟惊,人人自危。作者还以古喻今,引用古代许多才华出众、道德高尚的人遭受谗害和埋没的事例,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
作者认清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残暴,知道“大济于苍生”的志愿无法实现,他又不愿与当时污浊社会同流合污,更无力改变这种现实,所以只好走“逃禄而归耕”的隐居之路。尽管隐居要过贫穷的生活,但可以洁身远祸,不违背自己的心意。这就使他“谢良价于朝市”,决心辞官归田,隐居到底。
这篇赋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态度鲜明,感情愤激,语气强烈,是作者“金刚怒目”式的重要篇章。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自幼家境贫困。二十九岁始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官归去。此后又出任过参军、彭泽令之类的低级官吏,但时间都很短。四十一岁之后便归隐田园,一直到去世。陶渊明是晋宋之际的杰出诗人,他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他的“癯而实腴”、看似平淡却具有浓厚诗意的作品风格,都给后世诗人以深远影响。他的散赋与散文尽管不多,但是能寓深情厚意于朴素自然之中,同他的诗作在风格上有一致之处。有《陶渊明集》和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