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4页(1895字)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基础,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和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始终是党和党所领导的哲学工作者的重大理论任务。在新中国,这种研究工作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两个段阶。第一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第二阶段是从“四人帮”覆灭至今。
在第一阶段的17年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工作是紧紧地围绕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在这一期间,曾先后开展过关于矛盾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关于什么是真理、真理有无阶级性、相对真理中是否包含错误的讨论,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讨论,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的讨论,等等。这一期间发表了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李达的《〈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较有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着作。学术界在宣传、普及、运用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概括起来,“文化大革命”以前17年哲学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紧密地围绕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许多哲学工作者自觉地为党的现行政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这一方面形成了理论研究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当现行政策发生失误时,这种仅限于对现行政策作解释和论证的研究就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第二,是理论研究和探讨基本上都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指导,使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往往成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加深理解和普及、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过程。尽管在研究和探讨中思想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开拓和创造,但更多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解释和说明,甚至有某种教条主义倾向。
第三,上述特点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成果上的反映是,解释、注释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的文章、小册子、专着比较多,而在辩证唯物主义学科建设上具有长久的、重大影响的学术着作比较少。
粉碎“四人帮”以后,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从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有力地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活跃和深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研究日益繁荣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总结了30多年来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结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认识的源泉、实践的要素和结构,以及关于联系、目的、度和关节点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广泛展开了讨论。同时,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关于真理是否包含错误,关于矛盾同一性问题等,哲学界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第二,当代自然科学和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提出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回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等方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如在对系统、结构、信息等新范畴进行哲学的分析和概括,用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三,在充分说理地分析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诋毁和进攻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期间先后出版的《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和《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以及党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一系列文献,都是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共同研究和探索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思想结晶。
“文化大革命”前17年中,哲学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