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19页(3765字)

在当前人工养蟹中,随着长江蟹衰减,辽河蟹的普及应用,疾病随之增多。河蟹在水中一般病害不为发现,主要通过巡池检查和做好预防工作。

1.块斑病

〔症状与病因〕 幼蟹在长期暂养中,体能消耗过大,得不到补充,使病蟹体色微黄,活动迟缓,不进食,全身肢、甲呈现局部块状脱落,形成块斑,不久病蟹死亡。

〔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降低密度,增加水的深度,减少其活动量,以降低能量消耗,尽量用自然池暂养。

2.烂肢病

〔症状与病因〕 主要是冬春用网箱或水泥池暂养幼蟹时间过长,使幼蟹步足爪尖磨秃,便越长越黑,溃烂,不蜕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冬春季节应用自然土池暂养幼蟹,不用网箱和水泥池暂养,即使用这类水域暂养,时间不能超过半月。如发现秃肢变黑者,此蟹不能买。爪尖刚磨秃的幼蟹用30毫克研生石灰水浸泡半小时;在饵料中按每千克蟹用0.2克土霉素拌饵投喂。在平时,投饵中适当加点大蒜,拌在饵料中,增加抗病能力。

3.纤毛虫病

〔症状与病因〕 主要是放养密度过大,蟹池淤泥和有机质过多,水质恶化,使累枝虫、针管虫、钟形虫繁殖侵袭所致。河蟹体表、步足长有许多棕色或黄色绒毛,使河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最后至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清除淤泥,加注新水,保持良好水质;用硝酸亚汞0.2毫克/升或者用0.3毫克/升硫酸锌全池泼洒。

4.聚缩虫病

〔症状与病因〕 病因与纤毛虫相同,主要寄生附着于蟹苗上。病蟹体表污物多,活动能力弱使身体失去平衡,摄食下降,通过镜检才能发现。

〔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用1毫克/升新洁尔灭和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混合浸洗病蟹5分钟;用0.3毫克/升孔雀石绿在池边浅水处泼洒;平时注意改善水质。

5.蜕壳不遂 蜕壳不遂是河蟹常见的一种病,由于河蟹体内缺少某种元素或感染了疾病后,蜕不下壳而导致死亡;有的越长越黑,不能蜕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1)施钙肥,每隔20天左右,用15~20毫克/升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增加池中的钙离子含量。

(2)提高饵料质量。

(3)增加池中水草,保持清新水质,增加河蟹活力,增强体质。

6.蟹奴病

〔症状与病因〕 “蟹奴”是一种寄生虫,专门寄生河蟹腹部,吸收河蟹体液为营养。“蟹奴”体扁平,白色,圆枣状,有的进入内部器官,抑制河蟹生长,直到死亡。寄生严重时,蟹体内发出臭味,不可食用。

〔防治方法〕

(1)严格清塘,注意改良水质和底质。

(2)定期用2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3)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病蟹15分钟,还可用1毫克/升漂白粉进行消毒池水。

7.薮枝螅病

〔症状与病因〕 也是附着寄生的虫类,它与“苔藓虫”等形成群体,附生固着于河蟹背甲上,影响河蟹活动。

〔防治方法〕 加强喂养管理,增加河蟹活力;用0.1%的福尔林溶液浸洗病蟹15分钟左右。

8.细菌性疾病

〔症状与病因〕 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蟹腹部等部位形成局部溃烂,易引起内脏受损,不进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 用0.8毫克/升土霉素或是呋喃西林全池消毒,有疗效。

9.敌害生物 主要有水老、旱老鼠、水、青蛙、蟾蜍、水鸟、黄鼠狼等,为此,建好防逃防害设施,诱捕和控制敌害,驱赶水鸟。

10.“颤抖病”的形成及预防 近几年人们在养蟹中,颤抖病越来越多,危害养殖。从发病情况看,预计有以下几种因素所致。

(1)辽河蟹易发颤抖病 因其生在北方,与长江水系河蟹相比有明显差异,表现在生长慢、个体小、性成熟早、疾病多。颤抖病多出现在辽河蟹上。在生产实践中,不少辽蟹体表越长越黑,不蜕壳,步足刚毛和腹脐上长有黄色水锈,活动呆滞,时而抖动痉挛,直至死亡。

(2)遗传基因的影响 现在由于河蟹市场活跃,南北交流,南蟹北运,北蟹南移,形成了长江水系与辽河水系等多种品种河蟹的种质混杂,导致遗传基因条件的恶化,使长江水系河蟹品种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弊端增多,逐步向小型化、早熟、多病、寿命短的方向发展,颤抖病是其中之一。

(3)种质资源退化 一些河蟹人工繁殖场家,为了获取更高效益,采用40~50克小规格早熟蟹人工繁殖,甚至将当年早繁苗养出的成蟹作亲蟹,亲缘关系很近,多系近亲繁殖,使河蟹种质资源逐渐退化,其后代优势丧失,品质下降,特别是近亲繁殖,使子代抗病能力大大减弱,遇到环境稍有不适,极易发生病害。

(4)地域环境改变的影响 在南北蟹互相交流中,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水域、温度、水质等生活环境也同时发生了较大变化,河蟹的生理机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新的水土环境不能很好适应,也是诱发颤抖病的原因。

(5)池塘理化因子的影响 池塘养蟹,由于活动空间小,受天气影响变化大,加之投饵、管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极易改变池塘的理化性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颤抖病多出现在池塘养蟹中。

(6)药物的影响 在多年的养蟹中,河蟹的抗药性明显增强。随着养蟹的疾病增多,用药量逐年增大,自然增加了河蟹的抗药性。当一种病害发生时,用药少了不起作用,用药多了又易造成对河蟹伤害。由于水生动物对毒性都有富积作用,长期积累,易形成病变。

(7)温度的影响 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水温变化,河蟹在22~30℃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摄食增加,生长即快。但随着水温的上升,身体内部潜藏的疾病逐步暴露展现,特别是池塘养蟹,水温受天气变化影响大,早晚温差等理化性状变化也大,有时一天中早晚温差高达10℃,这对河蟹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在低温20℃以下时,耐受能力强,身体内部潜藏的病菌和病毒都不易暴露,也不易生病。随着水温的上升,病菌和病毒开始活动,易暴发疾病。河蟹在高温下,对外来病毒侵袭的抵御能力大大削弱,特别是持续高温,容易发病。

对颤抖病主要是以防为主。

(1)把好苗种选购关 一是尽量选择长江水系河蟹苗种;二是选择附肢齐全、活力强、身体健壮的幼蟹;三是购进的幼蟹要用8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4%的盐水消毒5分钟;四是选择信誉好、质量好、群众信任的场家购苗。

(2)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河蟹苗种生产的监督管理 制定规范,核发生产许可证,严把质量关,克服盲目无序的生产现状,使苗种生产真正纳入有章可循的管理轨道,确保河蟹苗种的生产质量,使群众能买到货真价实、质优的苗种。

(3)改善人工养蟹的生态环境 保持河蟹赖以生存的良好水质、适宜的水温、丰富的饵料生物。移植水草,尽可能模拟自然生态,满足河蟹生长发育需要。

(4)加强病害预防 彻底清塘消毒,清除淤泥,改善底质环境,定期消毒,改善水质,控制水温,合理投饵,防止污染。实行生态养蟹,稻蟹、蟹轮养,利用生物互相间作用预防疾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