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14页(6789字)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语法学科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50年代和60年代,在普及汉语语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50年代开展的对于语法体系和术语的争论,反映了中国语法学受到印欧语法学的深刻影响和束缚,以及为了摆脱这种束缚所产生的困惑。另外,在语法学界开始重视汉语的特点。
十年动乱之后,文化科学得到复兴。现代汉语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种着作接连问世,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展开,各种学术团体相继成立。
近十年来语言学界的主要刊物有《中国语文》、《方言》、《中国语文天地》、《国外语言学》,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山西省社科院有《语文研究》。吉林延边大学有《汉语学习》。北京语言学院有《语言教学与研究》。华中工学院有《语言研究》。杭州有《语文导报》等。
1980年前后各省的语言学会相继成立,1980年10月中国语言学会在武汉成立。1981年在成都,1983年在合肥,1985年在昆明举行了第一、二、三次年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交流和讨论是学会年会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国语言学报》中登载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这项活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倡议,由全国各地一些高等院校的一批中年教师发起的,每两年举行一次。1980年、1982年、1984年、1986年分别在北京、吉林省延吉相继举行了第一、二、三、四次讨论会。参加者大部分都是活跃在语言学界的中年人。他们认为“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无论是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还是对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语法规范和涉及语法的语言应用的研究,都做得很不够,至今还有许多语法现象没有了解清楚,或者没有做出科学的说明。我们开讨论会,编论文集,目的就是希望对提高研究工作的开展起一点推动作用”。为此,讨论会主张语法研究不能只满足于介绍国外的理论,不能只对语法体系感兴趣,而应该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挖掘语言事实,尽量把汉语语法的特点找出来。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会后选编为论文集《语法研究和探索》,现已出版了三集。这些论文集以务实的学风、创新的精神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
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由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会上专门讨论“教学语法”问题。会后,按照会上一致确定的原则起草公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对50年代颁行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进行了修订。“提要”重视词组(短语)的作用,分别词组的类别,说明词组的功能,认为词组可以作句子成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在这次会的前后,《中国语文》杂志组织讨论句子分析方法的问题,连续发表了一组文章。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如史存直的《句子结构和结构主义的句子分析》(1980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是替代层次分析法,如陆俭明的《分析方法刍议——评句子成分分析法》(1980年第3期)。论者各抒已见,讨论十分热烈,是中国语法学界近年来唯一的一次集中的讨论。
还有其他一些讨论会。如1985年4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两市一省(北京、上海、广东省)理论语言学学术讨论会;1986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等;反映了中国语法学界的活跃局面。
此外,语言学界还设立了两项奖金。一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1983年设立,专门奖励45岁以下的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学者,另一项是王力语言学奖金,1985年设立,奖励60岁以下的语言学学者。这两项奖金各两年评发一次,交替进行。
在此期间,在北京还召开了两次大型的国际语言学会议。一次是第15届国际汉藏语学会,1982年8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另一次是国际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1984年在北京香山举行。两次会议都讨论了现代汉语领域内的问题,尤其是后一个会议,更是集中的交流现代汉语对外教学中的各种意见。
这个时期的中国现代汉语研究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各种研究方法,各种理论齐头并进,思想十分活跃。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进行,改变了闭塞的状态。总的思想倾向是集中力量寻求汉语的特点,发现汉语本身的规律;借鉴外国的方法和理论,但是不机械地慕仿,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提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50年代和6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曾经开展过几次热烈的讨论,集中讨论的问题有:
汉语词类问题。从1952年9月开始《中国语文》连载苏联康拉德《论汉语》的译文,康文认为汉语有类似于印欧语的形态。1953年10月《中国语文》发表高名凯的文章《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反对康拉德的意见,认为汉语无形态,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随后,在《中国语文》上展开了词类问题的讨论。大多数作者的意见不同意高文而倾向于康文。高氏又连续发表《二论》、《三论》两篇文章,但同意他的人仍较少。1954年9月和10月《中国语文》发表吕叔湘的文章《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对这次大讨论做了总结。吕文认为汉语的词应该分类,也能分类,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结构关系。“鉴定字”,能否重叠等是辅助手段。这次讨论之后,1955年中华书局《中国语文丛书》出版了《汉语的词类问题》第一、第二两集,收取30多篇文章。
主语和宾语问题。1955年7月起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开始讨论。吕冀平发表文章《主语和宾语问题》,列表说明以往各家对主语和宾语的不同说法,指出分析句子不能只根据意义,而应该首先注意结构。随后展开了讨论,少数人坚持用传统的办法,根据施受的逻辑关系来确定主、宾语,大多数意见认为应重视结构。1956年4月《语文学习》刊载张志公的《关于汉语句法的几点意见》,是此次讨论的结束。讨论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收在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一书中。
上面两次讨论反映了我国语法学界为寻求汉语的特点,探索解决汉语语法问题的独特办法所做的努力。这两次讨论虽然没有立即找出好办法来,但是摆出了问题,打开了思路,促使语言工作者做更深的思考。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讨论。1961年朱德熙在12月号《中国语文》上发表《说“的”》,继而在1962年8-9月号《中国语文》上发表《句法结构》,引起国内语法学界的兴趣。朱文运用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的”字和句法结构,即根据成分的分布和句子的变换来确定语素,根据层次来决定各种不同的结构。黄景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中国语文》上着文讨论。吕叔湘随后在《中国语文》1962年8月号上发表《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一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讨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引导语法学界注意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用来解决汉语的问题。朱德熙的一系列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方法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是光做介绍,也不是成套的照搬,而是有取有舍;二是用来分析汉语语法的具体问题。他的这种做法很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
现代汉语语法主要论着: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年6月6日开始在《人民日报》连载。《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自此,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本书以解决实际的语文问题为主要目的,收集大量的病句,做出改正的示范。而且不单讲语法,还讲修辞,帮助读者不但能写得正确,还要争取写得好。类似的普及性着作还有1951年出版的吕叔湘的《语法学习》和1952年出版的曹伯韩的《语法初步》,1953年出版的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
《北京口语语法》。李荣根据赵元任的《国语入门》编译,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说来分析汉语的句子。重视语法功能,重视语言形式,如对汉语主语的分析与以往的说法大不相同,对其后的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
《北京话单音词汇》,陆志韦着,1951年出版。用的是美国结构主义的分布理论,用同形替代法来分离北京话的单音节的词。这种重视形式的办法也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后来由陆志韦主持的《汉语构词法》一书,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也是走的这条路子。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作者是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八人,196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同前两本书一样,重视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分布;二是注意描写各种成分的用法,尤其是过去语法书里不大讲的口语里的用法。因为这本书写得细致、具体,分析方法简捷明快,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和推崇。
《汉语》课本。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汉语编辑室着手拟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年完成。这是中学《汉语》课本的提纲和基础。《汉语》课本1957年编成,1959年改编为《汉语知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是张志公,编者有吕冀平等八人,校订者叶圣陶、吕叔湘等。这个课本在中学语文界影响很大。理论上的特点是综合各家的说法而不专取某家。1981年这个语法系统又做了较大的修订。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罗列并剖析了自1898年《马氏文通》发表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语素、词、词类、词类转化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几十年来汉语语法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这是一本摆问题的着作,概括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法研究的认识。一方面把汉语语法中令人头疼的问题清理出一个眉目,指明了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各种特点;另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汉语语法研究应该解决哪些问题,研究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本书对统一语法学界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本讲语法的词书,收词800余条,以虚词为主,也收了一部分用法比较复杂和特殊的实词。作者用力的部分是详细描写一个一个词的用法,告诉读者一个词能怎样用,不能怎样用,不纠缠语法体系和术语问题。汉语各个虚词的用法差别很大,过去研究个别虚词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是象这种大规模的研究虚词的着作还是首次问世。这本书已成为国内外学汉语的人的必备书,也是研究汉语语法的人经常参阅的书。
《现代汉语虚词解释》是另一本讲虚词的书,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级和1957年级语言班的学生在1959年和1960年之间编写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的时间却晚于《现代汉语八百词》,此书专收虚词790条,也是描写各个虚词的用法,例句大部分注有出处。总的来说,这本书写得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精细。
《语法讲义》,朱德熙着,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的基础是作者在1961年到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讲义,代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对现代汉语语法所持的见解,重视语法形式,重视结构和层次是本书的特点。区别词、述语、粘合结构和组合结构,各种连谓结构,不谈兼语式等都是本书有代表性的看法。
朱德熙的另一本着作《语法答问》发表于198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用一主一客的对话体写成,用通俗的语体深入浅出的对汉语语法的一些有争议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朱德熙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及作者多年来寻求汉语语法特点所作的努力。
与朱德熙的观点一致的着作,一本是马真的《简明实用汉语语法》。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作者在前言中说:“目前,在句法分析上主要采用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中心词分析法(也叫句子成分分析法),一种是层次分析法”。“本书就采用了与‘暂拟系统’不同的语法体系,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这本书写得简明扼要,基本观点表达得很清楚。第七讲“虚词”对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做了分析和比较,切合实用的目的。另一本是吴竞存、侯学超合着的《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用的也是层次分析法。该书的语法系统根据的是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内容主要是讲短语和句子的层次切分问题。
198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合着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这本书是专为外国人学汉语以及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教师编写的,全书51万字,是近几年出版的篇辐比较大的一部现代汉语语法书。它的特点是细致、具体,作者都是北京语言学院的教师。在教外国学生学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所在,这些难点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存在的。这些难点往往反映了汉语的特点。针对这些难点,适应外国人学汉语的需要编写的这本书有一些新颖的作法,例如详细地描写语法现象,详细地进行对比,提供纲领性的表解等。
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是研究句型的专着,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的特点是不着力于构拟句型系统,而是详细描写几种句型用法。着眼于语言事实,揭示出过去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情况。他用来确定句型的标准是多项的,不拘泥于一种标准。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分类标准不统一,实际上便于解决分类上的麻烦。这是一种讲求实效的办法。由于描写细腻,材料丰富,给句型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动词用法词典》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编着。收取动词1000多个,按义项出条,共2000多条。对每个词条除描写动词的13项基本功能外,另立三项内容做进一步的描写:这三项是名词宾语的分类,动结式和动趋式。首次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动词进行了逐个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动词提供了一份丰富的基本材料,也是外国人学汉语时的一部实用的工具书。
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陈建民的《汉语口语》是研究汉语口语的专着。作者用录音机记录了不少北京语的口语材料,专就口语的句法结构、口语词语、口语表达等问题进行论述。还探讨了口语的定义和口语的演变等问题。
胡明扬的《北京话初探》也是研究北京话口语的,198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讨论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北京话社会调查以及北京话的五个具体语法和语音现象。陈建民和胡明扬的着作代表近年来汉语口语研究的进展。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主要是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的人员,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的少数研究人员和教师,全书240万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统计性的词语资料,取材于四类共179种作品,计有报刊、政论文章、科普书刊、剧本及相声评书等舞台语言及日常口语、文学作品。
高等院校中文系用的现代汉语教材计有三种是受高教部委托编写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60年代编写,80年代作了修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79年初版,1981年修订再版。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分上、下册,1980年2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