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30页(2010字)
这是本学科研究论着最多的一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对有些人物的评价有相对固定的看法;而对另一些人物的褒贬则时有变化,试以朱元璋和史可法为例。
朱元璋,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开国皇帝。在朱元璋的研究上,最有权威性的着作当推吴晗的《朱元璋传》。虽然这部着作在观点上和材料上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其他学者在某一方面亦有更精辟的见解,但就朱元璋一生及其事业的全面评价而论,可以断言:至今尚无出其右者。总观朱元璋研究的基本状况是,从绝大多数的意见看,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在不同的时期内,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他的身价亦有时高时低的现象。“文革”前侧重于朱元璋及其政权转化的时间和原因。“文革”中,有些文章以为他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是以孔孟思想为指导,是投降派。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点是评论他坐天下时所推行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个人独裁统治。同时重评他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的表现、地位和作用。最近几年,探讨的主要内容转移到他的经济政策、整饬吏治和用人之道。其问对于这些问题虽多有争论,但是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持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的态度。
史可法,向来是作为民族英雄彪炳于史册,本无争论。意见分歧最早是从《历史教学》1952年第5期上发表丁正华的《史可法是民族英雄吗?》一文引起的。丁氏等认为,史可法长期主张和实行对农民起义坚决镇压的政策,其抗清是出于被迫,他没有降清,是为了顾全家眷,他至死没有明确的民族意识,他的死是殉阶级而不是殉民族,是不值得歌颂的,据此,丁氏得出结论,史可法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民族罪人。(到“文革”时,仍有些文章认为史是农民革命的死敌)。同丁氏等人的意见恰恰相反,朱活、魏宏运等多数人还是坚持史可法是民族英雄的观点。他们承认史可法虽有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的一面,但在抗清斗争中,他确实是南明抗战派的一面旗帜。史之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抗清运动。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危急关头,殉阶级与殉民族是不能截然分割开的。后来清政府对他的追赠,正是为了消除他在人民中间的影响,是一种欺骗性的宣传,以此否定史可法是错误的(朱活:《民族英雄史可法》,《历史教学》1952年第8期;魏宏运:《民族英雄——史可法》,同前)。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30多年明史研究既取得了许多成果,他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和教训。比较突出的有:研究受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缺乏持续性的深入探讨;“左”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致使某些问题的探讨受到抨击,不期而终;最严重的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这就使选题和研究领域无形中受到了一些限制,表现出狭窄,视野不开阔和缺少开拓性的研究。因而经济史、政治制度史等领域研究之萧条,以及在定程度上存在着不重视史料的倾向,都成了这一时期的缺陷。最近几年,面貌大有改观。但是,在开拓新领域、发掘新材料等方面仍然有许多欠缺之处,信息不灵,选题重复的现象亦时有所见。而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出版有价值、高质量的学术论着,以及发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
李文治:《明清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研究》1963年第8、9期。
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唐文基:《明代江南重赋问题和国有官田的私有化》《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
尚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
魏金玉:《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新进展》,《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桂海、肖黎:《如何评价农民战争中的反封建斗争》,《光明日报》1983年12月7日。
曹贵林:《李岩述论》,《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
顾诚:《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