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29页(3012字)
这是不少治明史者长期致力探索的重要领域。相继发表的学术论文总计达500余篇,还出版了专着和资料,学术讨论的气氛也甚为活跃。
在这个领域内,具有开创之功的是郭沫若。1944年3月9日——3月22日,他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史学名文《甲申三百年祭》,第一次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为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开了先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明代农民战争史的全面研究提上了日程,发掘了大量的资料,研究者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加以分析和总结,收获甚大。“文革”期间,农民战争史研究被引向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的歧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拔乱反正,这个问题研究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研究的主要对象,自始至终是以张献忠和李自成为首领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起义的原因、过程、战略方针、战术战役、主要人物、内外关系、斗争纲领、历史作用、经验教训,都得到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争论的问题也很多,择其大要有四:
其一,关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作用 李文治、许大龄等人认为,这次大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之一,它爆发于土地高度集中、赋役剥削极端苛重的封建社会晚期,打击的目标是整个地主阶级,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在改变土地占有关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清初实行的更名田和放宽赋役等政策,从根本上说也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斗争结果(综合《光明日报》1961年3月3日、《文汇报》1961年3月31日、《北京日报》1961年4月1日,关于北京史学界讨论明末农民战争问题的报道)。前几年在讨论“动力”问题的过程中,有人从否认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出发,认为明末农民大起义实际上也是起了破坏作用,是搞封建化和封建主义,以至说李自成应对中华民族发展缓慢、落后挨打负一定责任。不过这种观点只是过眼烟云,影响并不大。
其二,关于李自成起义军的“均田免赋”问题 这个分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对史料的不同解释。刘重日等人认为,李自成起义军不仅提出、而且在其所统辖的地区内实行过“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官僚、贵族的土地,无代价交还农民,并不纳粮、不当差,使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转变为农民所有。“均田免赋”这个口号的提出和实践,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刘重日:《明末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以王守义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地提出;把明人所说的李自成起义军的“且免徭赋”,理解为“耕者有其田”,是有失原意,也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实际。实际上在明朝末年,“均田”只是均平赋役的代名词,“均田免赋”是减轻赋役负担,不是重新分配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不存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问题(王守义:《明末农民军“均田”口号质疑》,《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
其三,关于大顺政权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 孙祚民等认为,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基本上是封建政权,不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革命专政。根据是,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和地方各级领导,其组成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封建地主的原明朝官员,他们几乎在所有重要机构内部居于领导地位;从起义军提出和实行的纲领政策来看,也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分(《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新建设》1962年第3期)。洪焕椿、俞尔康等则认为它是农民政权。论据是,它的领导者是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它的支柱是80万起义军;地主阶级出身的文官并不起决定作用;它所制定的斗争纲领和政策都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的,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大顺政权有封建性的因素,但革命性是主要的、本质的(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俞尔康:《从大顺政权论农民政权性质问题》,《新建设》1963年第3期)。对于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更是论点丛出。有的说是由于清兵力量太强,有的说是大顺军入京后迅速腐败,有的说是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有的说是“流寇主义”的结果,也有的说是起义军在战略上没有挥戈东下占领富庶的江南地区。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起义军政策上的错误所造成的。因为它没有随着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停止对汉族官绅地主的打击,结果使之纷纷倒向满洲贵族一边,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顾诚:《论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其四,关于李岩其人 历来都认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导集团中有李岩其人。如曹贵林等人说:李岩是出身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起义军后成为李自成的谋主,是领袖人物之一。对明末农民战争作出了不少贡献。对此,顾诚在《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上撰文提出质疑。他以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有关李岩其人的各种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李岩混入史籍,清初一些文人以明末农民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起了重要作用,由此以讹传讹。在未获得第一手材料之前,决不能轻信有李岩其人。近年来还有人十分肯定地认为李岩其人纯属“子虚乌有”。
另外,对是否存在“荥阳大会”的问题,也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
【参考文献】: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
李文治:《明清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研究》1963年第8、9期。
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唐文基:《明代江南重赋问题和国有官田的私有化》《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
尚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
魏金玉:《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新进展》,《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桂海、肖黎:《如何评价农民战争中的反封建斗争》,《光明日报》1983年12月7日。
曹贵林:《李岩述论》,《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
顾诚:《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