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700页(2733字)
【释义】:
脊髓压迫症(spinal compression)系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内病变,常见病因为肿瘤、炎症、外伤、椎间盘突出、各类肉芽肿等对脊髓产生机械性压迫,最终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从而导致脊髓功能的丧失,临床表现为瘫痪、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除了大块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外脓肿、外伤性血肿和转移性肿瘤可出现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脊髓功能可完全丧失,一般病例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出现脊髓受压平面下的各种感觉、运动及大小便障碍。
1)感觉障碍 包括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分离和感觉异常等。根性痛最为常见而且剧烈。
2)运动障碍 早期可出现乏力、精细动作困难、步行易疲劳,随后出现肌力减退直至完全瘫痪。
3)括约肌功能障碍 早期表现排尿急迫、排尿因难,尔后变为尿潴留,顽固性便秘,最终大小便失禁。
4)营养障碍 皮肤干燥易脱屑、变薄、失去弹性,容易发生褥疮、指(趾)甲增厚、失去光泽、发脆、易断。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C8~T1的脊髓侧角受损时可出现霍纳征,T7~L2的灰质侧角及骶段受损则可出现多汗、无汗、血管舒缩和立毛反射异常等改变,可伴有发热、腹胀和下肢水肿。
(2)体征 不同水平脊髓压迫症表现不同。
1)上颈段病变 可有颈部根痛,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和排尿功能障碍,因病变位置高影响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患者可有呼吸困难。
2)下颈段病变 上肢可有放射性神经根痛,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水平以下感觉障碍和排尿困难。可有霍纳征。
3)胸段病变 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障碍和排尿困难,胸部常有束带感。
4)腰骶部病变 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感觉障碍,伴排尿障碍。
5)病变压迫如位于脊髓侧面,临床可出现脊髓半横断症状(Brown-Se-quard综合征),即病变水平以下患侧肢体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受损平面下2~3节段起痛温觉缺失。
2.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动力试验可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隙阻塞。脑脊液蛋白增高,严重者可出现脑脊液黄变,自凝现象。一般阻塞越完全,阻塞水平越低,阻塞时间越长,其蛋白含量越高。根据病因的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增多。
(2)脊柱X线摄片 对脊柱本身或椎管病变,有诊断价值。脊柱损伤可发现骨折,错位和椎间隙狭窄等。良性肿瘤可见椎弓根面距增宽,椎弓根变形或模糊、椎间孔扩大等。转移性肿瘤常见骨质破坏。
(3)脊髓造影 若有动力试验阻塞现象,脑脊液检查蛋白升高,此项检查对诊断帮助极大。目前应用碘油(碘苯醋)或碘水(amipaqua)造影作进一步定位诊断。
(4)放射性核素扫描 应用99mTc,或131Ⅰ3.7×107Bq(10mCi),经腰穿后注入脊髓腔,半小时后作脊髓全长扫描,能较准确判断阻塞部位。
(5)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由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至主动脉内,根据脊髓病变的临床定位,选择动脉作造影,对富于血管的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6)脊髓CT 较适用于诊断脊髓髓外肿瘤、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以及观察有无骨质的变化。
(7)脊髓MRI 其优点能提供清楚的局部解剖图像,同时又可作各种断面扫描,不仅能显示脊髓各种病变,还可以将病变上下范围全部显示。用Gd-DTPA作静脉注射可使MRI图像起增强作用,提高它的诊断价值。
3.鉴别诊断
(1)脊髓压迫症需与非压迫性的脊髓蛛网膜炎、急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脊柱骨关节肥大性改变、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相鉴别。
(2)髓内压迫与髓外压迫的鉴别
1)髓内 起病较快,病程短,根痛少见,感觉障碍自压迫水平向远端发展,早期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2)髓外 起病较缓慢,病程长,多从一侧开始,根痛症状多见,感觉障碍多从远端开始,向心发展,常伴有脊髓半横断表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出现时间较晚。
【治疗】:
1.手术治疗 原则是去除产生压迫的病因,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效果大多良好。
(2)近年来开展显微手术对髓内肿瘤,亦能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
(3)对晚期患者或肿瘤难以全切除者,作椎板减压术也常可获得短期疗效。
2.药物治疗
(1)对硬膜外脓肿、脊柱结核等应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痨治疗。
(2)对转移性癌或不能手术的肿瘤,可进行化疗或放射治疗。
3.术后护理 应积极辅以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加快脊髓功能恢复,截瘫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防治肺炎、褥疮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