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及耳穴图形的形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3页(791字)

耳穴是长期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至于形成耳穴图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如古籍《灵枢·厥病篇》称:“耳聋无闻,取其中。耳鸣取耳前动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述:“救卒死而目闭者,捣韭汁灌之耳。”唐·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中述:“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又云:“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黄疸,寒暑疫毒病等”。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载云:灸“耳后青丝脉”可治“小儿惊痛”。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述:“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明·胡𣸨《卫生易简方》载有:“治卒患偏风,口语涩,用衣摩耳下,向左摩右,自右摩左,正即止。”明·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治婴秘旨全书》载有:“以我两手大,食指,提孩儿耳尖上往若干数;又扯两耳坠,下垂若干数,如猿摘果,能治疟疾,亦能治寒气,退热,除痰”。明·冷谦《修龄要旨》载有:“搓慰摩两目颐上及耳根逆乘发际,各三九,能令耳目聪明”。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衄血(伤寒衄血)延胡塞耳,左衄塞右,右衄塞左”,“半夏脱塞两耳治少阳症疟疾”。晚清医家张振鋆与其族弟张地山继承明代周于蕃的学术思想着成《厘正按摩要求》,书中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绘出了耳背图,见图1。据古典有限书籍中所载约有10余个耳穴。

图1 耳背分部应五脏图

法国P.Nogier研究耳穴化了6年时间,指出耳郭与内脏躯干四肢有相关的联系,于1957年绘出了42个耳穴,发表了较有系统的耳穴图,1958年传入中国,经国内医务人员大量实践,到目前已发展达200余个穴位,由于耳穴疗法在我国不断普及与推广,并又很快传到国外,目前世界上已有90余个国家学习、应用中国的耳穴图及耳穴疗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