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古瓷引鉴

白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40页(2185字)

白瓷亦为传统品种,北宋定窑的白瓷,因其精良而被选为宫廷用瓷。

1.定窑

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因宋属定州而得名。始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是其烧造高峰,而以北宋定窑产品为最精。唐代曲阳仿烧邢窑白瓷,为了和宋代定窑相区别,被后人定名为曲阳窑。北宋时定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影响周围的窑场。因其质量精良,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

北宋定窑瓷器的胎子坚致细密,白而且薄;釉子白中闪黄,隐约可见竹丝刷痕,有垂釉现象,俗称“泪痕”。除了光素无纹的以外,早中期盛行刻花及划花,刀法娴熟,工艺精湛。中晚期开始盛行印花,布局严谨有序。定窑中还有一种极为少见的装饰品种,即“剔填”纹饰,这一方法多用于瓷枕上(图42)。所谓剔填,是在成型的胎子上涂厚厚的白色化妆土,将纹饰上的化妆土剔去后,再填以淡褐色化妆土,使之和白色化妆土厚度相等,再罩釉入窑烧成。已知宋代磁州窑经常使用的这一装饰方法,和定窑又不尽相同,应是定窑仿磁州窑品种。定窑瓷器常见纹饰有:缠枝、折枝牡丹、玉兰、莲花、萱草、菊花、桃花、茶花、莲瓣、花蝶、花果、海水、云、狮球、莲鸭、龙凤、水波游、孔雀、凤凰、鹭鸶、鸳鸯、芦雁、婴戏、忍冬、回纹等。此外还有绘金彩纹饰的。雕塑器物也时有发现,最着名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孩儿枕: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侧头俯卧,他的背部正好做枕面。定窑窑址还出土有海螺以及车、、狮、等玩具。定窑器型主要有:盘、花口方盘、碗、花口碗、花口洗、盆、罐、盂、盒、灯、兽足熏炉、净瓶(彩版26)、渣斗、梅瓶、枕、花口六管瓶、盏托、花口高足盘、瓜楞壶石榴尊(图43)等。其中炉、渣斗、瓶、罐、尊、灯、梅瓶、枕等立器是正烧,盘、碗等圆器从北宋中期开始覆烧。覆烧法是定窑工匠首先发明的。在这之前的匣钵装烧或是一匣一器,产量小;或是叠烧,器中心或口沿有支烧痕,不美观。而定窑工匠将盘、碗等器扣着烧,匣钵内里做出一层层的垫楞,上置垫圈,将碗、盘的口沿搭在圈圈上。这种装烧方法的好处是产量大,一个匣钵可装一摞,节省窑位;缺点是由于器物口沿接触匣钵,不能上釉(否则沾窑,烧好后和匣钵连为一体),因此定瓷的碗、盘口沿多无釉(俗称芒口或毛口),底足满釉。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一些精细之作的口部都镶有金、银或铜口。部分定窑白瓷底足有刻款,常见的款识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尚约局”、“五王府”、“奉华”、“禁苑”、“德寿”、“使司帅府公用”等,上海博物馆还藏有用红彩写“长寿酒”款识的定窑小杯,就更为罕见了。

图42 宋定窑剔填花卉枕

图43 宋定窑划花石榴尊

26.定窑白釉净水瓶 宋

定窑除了白瓷以外,还有黑釉、紫红釉、酱釉、绿釉等品种,除了绿釉胎子较软、粉红色应为陶器以外,其余无论什么釉色的定瓷,均为非常坚致细薄的白胎。黑釉十分光亮;酱釉、紫釉则非常细腻润泽,亦有泪痕垂流及刷丝痕现象。定窑颜色釉瓷器稀少珍贵,已知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窖藏出土的一批定窑瓷器,绝大多数是白瓷;有三件紫釉印花碗,近似葡萄紫色,饰以牵牛花、牡丹花、梅花、荷花等花卉图案。再有,镇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出土的一对素面酱釉瓶,白胎很薄,釉色深浅不匀,有“竹丝刷纹”是定窑产品无疑。这批定瓷是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下葬的。

总之,北宋定窑瓷器的特点是:胎骨洁白细密,很薄但很坚致;釉色为象牙白,有泪痕及竹丝刷痕;圆器芒口,底足满釉;纹饰刻划的时间较早,模印的稍晚,亦有光素无纹的。

2.介休窑

窑址在山西省介休洪山镇。创烧于宋初,经元、明至清衰落。开始生产粗白瓷,宋代中期仿定窑。胎子白中闪黄,釉子也是牙黄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花、剔花及印花,以印花最为常见。纹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童子荡船等,布局合理,线条清晰。器型有碗、盘、碟、盏、洗等。除白瓷外,还有紫釉、酱釉、黑釉及白釉釉下褐彩等品种。介休窑的紫釉瓷极像紫定瓷。介休窑的装烧方法和定窑不同,采用三叉支垫支烧,因此器物底部匀有三个支钉。

3.彭县窑

窑址在四川省彭县。烧造时间为宋代。烧白瓷,主要仿定窑。

宋代彭县窑瓷器的胎子白中闪黄,坚硬细密;釉子细润光亮,黄白或灰白色。装饰以刻、划、印为主,多在盘、碗内壁用瓷泥等分堆出竖线间隔纹饰。纹饰常见的有:双鱼、荷莲、牡丹、飞鸟、鸳鸯、飞雁、鱼鸭、朵花等。器型以盘、碗为多,罐、洗、奁、盒、瓶时有发现。彭县窑盘、碗口部有釉,底足无釉,内心有沾砂痕,这是装烧时以窑砂垫烧的结果;也是它和定窑白瓷的不同点。印花纹饰亦不如定窑清晰。

上一篇:青瓷 下一篇:中国古瓷引鉴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