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柑桔爆皮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40页(2300字)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9毫米,体宽1.8-2.7毫米,古铜色。触角基部3节细长,其余8节扁平。鞘翅紫铜色,密布细小刻点,并有金黄色花斑纹,鞘翅端部有若干明显的小齿。腹部可见6节,腹面青铜色。雄虫头、胸部腹面从下唇至后胸有密而长的银白色绒毛,侧面观尤为明显。

卵 长0.7-0。9毫米,宽0.5-0.8毫米,扁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土黄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8-23毫米,体扁平,细长,乳白色或淡黄色。头部小,褐色,除口器外全部陷入前胸内。前胸特别膨大,扁圆形,中、后胸甚小,前胸背板和腹板具褐色的中纵沟。腹部各节前、后缘略等宽,末端有1对黑褐色的钳状突。

蛹 体长8.5-10毫米,化蛹初期为乳白色,柔软多皱折,逐浙转为黄褐色,羽化前变为蓝黑色,呈现金属光泽(图1-43)。

图1-43 柑桔爆皮虫

1.成虫 2.幼虫 3.蛹 4.被害状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虽然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内越冬,但老熟幼虫占多数,并位于木质部的新月形蛹室内,而幼龄幼虫则于韧皮部中。由于越冬幼虫发育虫态差异大,次年成虫发生期很长。在浙江衢县,越冬幼虫2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上旬成虫大量羽化,5月下旬出洞,6月中、下旬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大量孵化。在韧皮部越冬的低龄幼虫,开春后生长、取食,化蛹一直延长到7、8月,迟者到10月下旬成虫才羽化。首批成虫数量多,为害性大,后期成虫零星羽化,但出洞时间较集中,分别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出洞,所以终年可在树干中见到幼虫。

江西(三湖)的发生期与浙江衢县接近,福建、四川发生较早。在福州、成都和重庆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4月中旬柑桔开花时成虫开始羽化,4月下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出洞盛期。广东则更早,2、3月化蛹、3月下旬成虫出现。

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滞留7-10天,咬穿羽化孔中充塞的木屑后爬出,羽化孔“D”形,一般在日平均温19℃时开始出洞,温度增高,出洞成虫增加,尤以雨后晴天出洞数较多,一日之中,中午最多。成虫活泼,飞行较快,晴朗天气多在树冠取食嫩叶,遇阴雨则栖息于树干基部枝叶或间种作物,草丛间,有假死性,遇惊动则坠地,继而飞逸。成虫出洞后5-7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2或3次,交尾后1-2天产卵。卵产在离地面1米以内树干的细小裂缝处,部分产在地衣、苔藓下面,散产或2-10粒的卵块。初孵幼虫在树皮浅处为害,树皮呈现分散芝麻状油滴,继有流胶现象。幼虫向深层蛀食抵达形成层后即向上或向下蛀食,出现不规则的蛀道,并排出粪便充塞其中,受害严重的树皮与木质部分离,韧皮部枯死,树皮爆裂。幼虫老熟后入侵木质部约5毫米深处,筑新月形蛹室,并向外蛀羽化孔,以木屑封住孔口,次春化蛹前头朝向外方,身体短缩。在韧皮部越冬的低龄幼虫,次春发育老熟后入侵木质部化蛹或不入侵木质部也能化蛹。

影响成虫产卵与受害程度的因素,一般地说成虫在已受害的柑桔树上产卵较健株多;老树多裂缝、伤口产卵多,树皮光洁、直径10厘米以下的柑桔树产卵较少;柠檬和红桔受害重,福桔、椪柑、甜橙和柚子受害较轻。

【防治方法】:

(1)冬春清除被害枯木,阻止成虫出洞 在成虫出洞前(一般在4月前)清除,烧毁枯死树,消灭潜存其中的大量幼虫和蛹,或用稻草绳捆扎受害树,从树头自下而上紧密绕扎并涂刷泥浆,不留缝隙阻止成虫出洞,并有利于树体伤口愈合。

(2)加强栽培管理 做好柑桔树抗旱、施肥、防冻与防病虫等项工作,提高抗虫性,保持树体光洁,减少产卵机会。

(3)药杀成虫 在成虫羽化盛期,先刮出树干虫害部分的翘皮,然后点涂1∶4的80%敌敌畏药液乳油,或40%久效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200倍液喷(涂)树干,使成虫出洞时咬树皮穿孔中毒死亡,后两种农药有效期长,成本较低。也可在成虫出洞高峰期用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40%水胺硫磷1000-1500倍液、40%喹硫磷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树冠。

(4)消灭幼虫 在6-7月树干受害部出现芝麻状分散油滴和流胶时,尽早抓紧防治,用铁器轻击受害部或用小刀刮出初孵幼虫。或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25%的亚胺硫磷乳油3-5倍药液点涂被害处,也可在上述药液中混加适量煤油或轻柴油提高触杀潜藏皮层内幼虫的效果,注意涂抹面均不可太大,以免伤及健壮树皮。

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又名柑桔锈皮虫、旋皮虫、桔长吉丁虫,幼虫为害主干与主枝,在皮层内造成许多蜿蜒蛀道,受害树皮成片脱落或环状爆裂,使全株或主枝枯死,甚至全园毁灭,也易诱发流胶病,是老果园的严重害虫之一,寄主仅限于柑桔类,广泛分布于国内柑桔产区;国外分布日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