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150页(1171字)
【着者】:
马克斯·韦伯着。韦伯(1864-1920),德国近代社会学家,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作者极为注重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中的非经济因素的探索,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蕴集与分析,着重论述了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动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书中并不否认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物质上的前提,但认为,理性资本主义精神则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凡是资本主义精神觉悟到并发挥作用的地方,它就会创造出需要的资本,作为活动的手段;可是资本却创造不出资本主义精神”。本书的独到之处,不在于准确无误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而在于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认为,禁欲主义新教的伦理,就是这个基础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新教”,又称清教,是自16世纪起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改革教派的统称。书中指出,同改革前的宗教教义相比,新教教派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新教主张通过圣经个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而不必借助于集体的宗教仪式。这样,一方面教徒对教皇和宗教团体的依赖明显减轻了,另一方面教徒之间的关系便不再是兄弟式的关系,于是教徒之间在经济上进行竞争,放债收取利息便无可非议了。同时新教还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而这也有助于个人主义的兴盛。(二)“得救”观点的变化。改革前的教义认为,能否“得救”,取决于个人信仰的虔诚与否,新教则认为,“得救”要靠财富和个人事业的成功。同时,新教告诫人们,上帝的选民是上帝的工具,要勤勉于天职,节俭禁欲。这就鼓励新教徒不奢侈,将已有的钱作为资本去赢利,而不是挥霍浪费。韦伯认为,在16世纪的欧洲,这种新教道德造成了一种鼓励资本主义兴旺发达的气氛,因为这种努力工作、个人主义和竞争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转化为资本主义精神,而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成为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条件。以后作为对比研究,作者又在《中国的宗教》(1915)和《印度的宗教》(1916-1917)等书中,探究了东方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因。本书从方法论的角度触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又有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渊源,因此每一项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必须要有相应的精神文化变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作者所强调的是从精神因素的角度解释社会变迁,本书就是力图从社会变迁的表象后面,发现更为深刻的精神文化因素的一种尝试。但由于种种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进一步阐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更深刻的根源,而这种理论上的缺憾,显然同作者唯心史观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