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46页(689字)
印度古代数论派哲学着作。数论派现存最早经典《数论颂》的注释之一。译者真谛(499-569年)。《金七十论》的作者、形成年代及汉译本所依的梵文原本均无定论。该典的主要内容是:第1至3颂及长行论述了数论派学说的研究目的和“二十五谛”总的特性,提出了数论的“三苦”(依内、依外、依天)理论,认为二十五谛中的本性(自性)是“非变异”,大(觉)、我慢、五唯既是“变异”,又是产生其它“变异”(十一根和五大)的“本”,知者(神我)既非“本”亦非“变异”;第4至6颂及长行论述三种获得正确认识的方法(量)——证量(感觉)、比量(推理,分为有前、有余、平等三种)、圣教量(圣者或圣书的意见);第7至20颂及长行论述“因中有果论”、“三德说”,并提出自性和神我的存在证明等;第21至28颂及长行叙述自性与神我结合后的演化过程(自性生觉,觉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和心根,五唯又生五大)及二十五谛中各谛的具体功能;第39至43颂及长行论述“细身”,把它作为轮回的主体;第44至52颂及长行论述觉的“五十分”;第53至55颂及长行把轮回的状态分为天道、兽道和人道,并再次强调世间事物在本质上是苦;第56至69颂及长行论述获得解脱的途径和自性与神我在进入解脱过程中的关系,认为通过体验(修习)二十五谛的“真实义”,可以获得智慧,灭除“我执”、“我所执”等,如再进一步舍弃身体,则自性将远离神我,二者独存,达到解脱;第70至72颂及长行叙述数论派的师承关系。《金七十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数论颂》现存各种注释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