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52页(3601字)
又称经验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经验作用的关于认识的理论或学说。它认为只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可靠的来源,贬低或否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经验,在这里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等,有的哲学家还把“反省”包括在内。
经验论与唯理论相对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或认为一些知识的成分起源于经验,而没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知识。经验论者强调感觉经验的实在性、真实性和直接可靠性,认为理性思维是抽象的、间接的、不可靠的,甚至是虚幻的,有的经验论者虽然承认理性可以获得必然性知识,但又认为这种知识是先天的,不是对事实的认识,只有靠经验才能认识事实;经验论者强调归纳和分析的认识方法,往往贬低演绎推理在认识中的意义和作用;经验论者反对把真理的自明性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认为知识的真理性是由个人或集体的感觉证实的,要判定认识的对错真假,只有诉诸经验的检验和确证。
在西方哲学中,最早出现经验论思想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由昔勒尼学派的哲学家提出。他们把感觉作为辨别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来论证感官的快乐就是善的伦理学准则。伊壁鸠鲁较明确地论述了经验论的原则,他提出“影像”说,认为人的感觉是外物流出“影像”进入感官而引起的,是真实可靠的;认识的错误是由人的“意见”造成的。到了中世纪,经验论与英国经院哲学的唯名论相联系,得到延续。罗·培根、邓斯·司各特和奥康的威廉等唯名论者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界个别事物的感觉,但他们又承认有“灵感”经验和天赋知识,是具有浓厚神学色彩的经验论。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知觉等经验,研究自然界必须以实验方法取得的经验为依据。
经验论只是在近代,即在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哲学家那里,才得到真正重大的发展。他们对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从哲学认识方法的高度进行了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和论证,把经验论确定为认识论原则。
在17世纪,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是弗·培根、霍布斯、洛克。他们都肯定感觉经验是人的外部对象作用于主体感官引起的。但对于感觉经验的内容,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解释。培根创建归纳逻辑,把归纳法作为科学认识的“新工具”,认为人在排除头脑中的“种族”、“洞穴”、“市场”、“剧场”四种假相之后,依靠归纳法,就可以从外部个别对象的经验中得到科学知识;认识的目的和内容,就是事物的特性或性质的“形式”即自然的定律,就是“事实的真理”。但培根还承认有所谓的靠神灵启示的“信仰的真理”,这是他的不彻底性。霍布斯肯定一切感觉都来自外部的刺激,知识起源于感觉印象,但却认为感觉只是认识事物性质的形式,感觉的内容并不是反映存在于外物自身的性质,而主要表现事物刺激感官后主体本身的反应。洛克认为无论在思辨领域,还是在道德领域,都不存在作为知识源泉和基础的天赋观念,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经验在上面写下观念的文字,我们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上,都来源于经验。但是洛克在区分外部感觉和内心反省这两种经验时,却又肯定内省的经验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表现出二元论倾向。
对于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7世纪英国经验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培根主张经验与理性“联姻”,直接的感官经验必须经过实验的校正和补充而达到感性经验,才能成为知识的可靠基础。理性活动就是运用归纳分析找出事物的“形式”或法则,达到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培根并不了解经验和理性的质的差异,轻视演绎推理的作用。霍布斯则重视演绎法,认为理性可以通过感觉印象达到事物的因果必然性,既需要归纳分析从感觉经验得出普遍原则,也需要演绎综合从普遍原则推出特殊结论。但他却认为所谓演绎推理,只不过是对来自经验的概念的一些“计算”活动,他也只是从量上理解经验和理性的关系。洛克承认理智在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材料之后,可以进行积极的组合、比较和抽象活动,从简单观念构成一切复杂观念。但洛克所说的抽象活动,仍然只是对简单观念加以量的联结或分离,而不是要求揭示对象的内在本质。他认为通过归纳分析方法,永远只能得到或然性,而达不到普遍必然性。他甚至承认脱离经验的直观知识具有必然性和确实性,从而导致对感性和理性的割裂。
17世纪英国经验论深入地研究和论证了经验是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天赋观念论,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但是,它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如承认有所谓“天启真理”或“直观知识”等,它在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到18世纪在英国就发展为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18世纪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是贝克莱、休谟。贝克莱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作为知识对象的观念,归根到底都是感觉。但是,感觉观念只同观念相似,不同别物相似。观念不是外物的反映,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存在。相反,外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观念产生的原因不在观念自身,而在外,这就是外在精神——上帝。休谟把贝克莱的观点发展到彻底,他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归根到底都是从感觉或原始印象引申而来,但是引起感觉印象的原因是什么,则不知道,因为不可能越过感觉印象去认知在感觉之外还有什么。休谟和贝克莱一样,否定了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休谟提出两类知识说,主张有来自经验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仅仅依靠思想活动得以发现的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他还提出,哲学名词的意义标准在于是否能归还于感觉印象,如果不能,则是无意义的。休谟关于两类知识说和意义标准的思想对现代西方经验论有很大影响。
18世纪法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是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等唯物主义者。他们继承培根和洛克的经验论,克服其某些不彻底性,坚持感觉是外部世界刺激的结果,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观念包括抽象的虚幻的观念都是由感觉形成的,没有脱离外间对象的感觉和观念。他们据此对怀疑和否认物质世界的理论进行了批驳。
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坚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经验论。英法两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奥等国的经验批判主义沿着休谟等人的思想,继续着重探讨了知识起源问题,特别是逻辑和数学的起源问题。他们承认数学逻辑命题归根到底来自经验,但经验的并不就是客观的必然的,可能为经验本身所修正和改变。他们认为科学的任务只是描述而不能解释经验现象,否认可以通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他们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经验之外的客观存在。
20世纪的经验论思想主要表现在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等流派中。他们在现代条件下以新的论题和特征,在本质上继续发挥了18世纪英国经验论的思想。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和杜威等人认为,感觉经验首先是“行”,是使有机体的行动适应环境的刺激或诱导,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行为和遭遇之间交互作用的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中,经验整体才存在。他们把人的全部认识都归结为适应环境的行动——实践。真理在于它对于人的行为有用。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也主张“拒斥形而上学”,宣称关于经验之外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把全部知识的命题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在他们看来,前者(如数学和逻辑)对事实无所陈述,其真假取决于命题所含词项的意义;后者(如自然科学)则是经验的,其真假决定于经验的证实。既非分析命题又非综合命题的命题,如“形而上学”命题,则是毫无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于古典经验论,它不是对知识来源做认识论的说明,而是要对知识做逻辑的分析。它把数理逻辑方法引入认识论,把全部经验科学的命题构造成逻辑的体系,并通过逻辑分析把科学的命题“还原”为直接经验的命题,确定其意义,加以实证。逻辑分析和经验实证的结合,这就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经验论的全部精髓之所在。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以蒯因为代表的现代经验论者把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提出所谓逻辑实用主义或分析的实用主义。他们批评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命题和还原说,企图克服逻辑实证主义的非经验论因素。60年代后,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人对现代经验论提出批评,否认有作为知识基础的纯粹的感觉经验。70年代以来,现代经验论面临着结构主义等哲学流派的挑战,又出现同哲学解释学相结合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