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23:34:5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90页(1449字)

在先秦古籍中已有治理、纲纪之意,所谓纲纪,即行为规范的意思。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颖达《疏》解释“经”谓“纪理之”。

又《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孔《疏》谓“经者,纲纪之言也。”这里“纲纪之言”即行为规范的意思。所以下面接着说“言以考典,典以志经”,意谓说话要有典策作为依据,而典策是用以记载行为规范的。

正因为如此,刘勰才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文心雕·宗经》),解释“经”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最具有权威性的教化之言。把《》、《书》、《礼》、《乐》、《春秋》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早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

《国语·楚语》中记载楚庄王就如何教育太子而征询申叔时,申叔时指出应教之以《春秋》、《诗》、《礼》、《乐》以及“故志”等。

生活在春秋末年孔子曾多次谈及要求他的弟子们学《诗》,学《礼》、《乐》,但尚未作为“经”来读。到战国时代孟子提出“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在这里,孟子已把“经”作为一种规范,但尚未用“经”来概括儒家典籍着述。

到战国后期,荀子提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算是将儒家典籍着述定为经的开始。他在《劝学》篇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认为读经的最高成就可以“为圣人”。

他又说:“学之为人,舍之则为禽兽”。他还具体指出所谓经应包括《书》、《诗》、《礼》、《乐》、《春秋》。由此可见,确定五经,并提倡诵经者,由荀子始。

秦统一六国,禁止“私学”,儒家学说受到严格限制,乃至“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儒家典籍横遭禁绝。西汉初年,黄老刑名之学,阴阳五行之术占主导地位,儒家学说仍不为朝廷所重。

直到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公孙弘,确立“独尊儒求”的方针,以孔子着述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才正式成为封建王朝“法定”的经典,而非儒家的诸子百家概被罢斥。

据《史记·儒林传》载:“今上(指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则济南优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有董仲舒。”《汉书·儒林传》则明确提出“武帝立五经博士,……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而已。”这样,“五经博士”的确定,使五部儒学典籍成为法定的经典了。从西汉起,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历经二千年,“经”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开始的六经(五经)到七经、十经,十二经直到十三经。经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所有知识分子的必读课本,经学研究成为千百万儒家学者终生从事的职业,所以“皓首穷经”者无以计数。经学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出现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极盛局面,东汉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经学之争,魏晋以后经学的哀落、宋代经学之变异、直至清代经学的复兴。

在二千年的经学研究中,形成无数的学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经学注疏和论着。以清代经学为例,梁启超总结说:“二百年来学者家家谈经,着作汗充栋。阮氏(元)《皇清经解》、王氏(先谦)《皇清经解续编》所收作者凡157家,为书389种,2727卷,亦云盛云。”于此可见一般,经学研究成果,是我国传统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认真地加以清理、批判地继承其中有用的部分,作为建设新文化的养料。

上一篇:四经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