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71页(1915字)
【病因】 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儿,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人体中维生素D,大部分是由皮肤中维生素原(7-去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而形成,小部分由食物如鱼、蛋黄、肝类及新鲜蔬菜等内摄取。当紫外线照射不足、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生长发育过快或患有慢性疾病时(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均易引起佝偻病。维生素D可使肠道钙磷不能很好吸收,血中钙磷下降,刺激甲状旁腺,使骨钙游离,发生骨质软化,并使肾小管回收磷减弱,血磷降低,使机体内氧化过程受抑制,酸性产物蓄积,产生慢性酸中毒,使骨内钙磷沉着更少,骨化不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也代偿性增加。维生素D缺乏时,大脑皮质调节功能减弱,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起病缓慢,小儿兴奋性高,易烦躁、哭闹、睡眠不安,易出汗,特别是枕部,因出汗、发痒、摩擦,易引起秃发,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因肌肉及韧带也软弱松弛,所以小儿坐、立及行走都较晚。腹部往往胀气,肝脾大,有贫血,严重者可有发育停顿。
二、骨骼表现:生长越快,骨骼病变越显着。
(一)头部:颅骨钙化不足,形成颅骨软化,尤其是顶骨及枕骨,较为多见,前囟关闭可延迟至两岁或更晚,骨缝边缘往往较软,两侧的额骨、顶骨及枕骨都向外隆起,呈方颅或鞍状头。一般出牙较晚,排列也不整齐。
(二)胸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肿大,向外突出,第七肋以下更为明显,称为串珠肋。向内肿大可压迫肺脏而致局部肺塌陷,易引起肺炎。肋骨内陷,形成一道沟,称为郝氏沟。
(三)脊柱:可出现后弯或侧弯畸形。
(四)骨盆:前后径可缩小,严重女性患儿,将来分娩不利。
(五)四肢:各长骨的骺端往往肿大,呈手镯或脚镯状。因骨质软化,易造成弯曲,下肢较上肢更为明显。下肢往往有膝外翻,呈“O”形腿,多发生于较小的患儿。也可有膝内翻,呈“X”形腿,多发生于较大的患儿。四肢因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三、血化学检查:血钙先正常,后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四、骨骼X线检查:活动期可见骨骺端模糊不清,呈毛刷状或呈杯状凹陷,骨干疏松弯曲,骨皮质变薄。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喂养史、生活习惯、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等,即可诊断。如有可疑时,可作X线检查、血中钙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的测定。本症需与脑积水、呆小病、软骨营养障碍相鉴别(详见各有关各节)。
【预防】 及时添加辅食,如新鲜蔬菜等,有条件的可加蛋黄。要充分利用日光,生后3~4周就可抱到室外,室内应经常通风,要有充足的日光,穿衣服不要过多、过紧。有条件时,还可用维生素D制剂。
【治疗】 轻症早期治疗预后良好,重症虽经治疗,也可发生后遗症。本症易并发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使病情加重。
一、一般疗法:经常晒太阳,多做室外活动,及时添加辅食,如蔬菜、蛋黄或肝等,也可服用骨粉。
二、维生素D治疗:可用鱼肝油、浓缩鱼肝油或骨化醇(浓缩鱼肝油每克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0.5万单位。注射的维生素A、D油剂1毫升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0.5万单位)。维生素D的用量为每日0.5~4万单位,分2~3次口服,1个月后改用维持量,每日3000单位。也可用突击疗法,肌注维生素D2或D3,每日1次30万或60万单位,总量为120~240万单位。用维生素D前3天开始补充钙剂,口服或静脉注射。也可用胆维丁0.5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
三、加强防护:小儿应随时注意姿势,以免引起畸形,对严重患儿,搬动时应轻微,以免引起骨折。
四、外科整形治疗:有畸形时,可用外科手术矫正,但在4岁以前有活动性佝偻病者,不宜施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