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13页(1448字)
一、色素痣
【病因】 不明。
【临床表现】 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好发于眼睑,大小不一,颜色由棕色至黑色,扁平稍隆起,有时面积很大,表面生毛。当分布于上下睑,眼睑闭合时合拢如一,称分叉症。婴儿期黑痣生长活跃,不一定是恶性变。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避免局部刺激,可切除整形。
二、血管瘤
【病因】 不明。
【临床表现】 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大多于出生时即存在。可发生于眼睑、结膜及眼眶,发展缓慢。以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较多见。发生于眼睑者呈棕红色隆起,发生于结膜者呈红色血管团块。发生于眶内者可使眼球突出。海绵状血管瘤触诊柔软,其表面皮肤呈青色,患儿啼哭时肿瘤增大,眶内血管瘤可使眼球突出,患儿啼哭时眼球突出加重。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放射性同位素敷贴,对表浅的毛细血管瘤疗效较好,境界明了有被膜的血管瘤,可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可做深部X线照射。用深部放射治疗时,应以特制的铅保护器保护眼球,以防眼球放射性损伤。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
【病因】 病因不明,为原发于视网膜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侵犯单眼或双眼,有些病例有家族性。
【临床表现】 早期不易发现,由于视力障碍,以致病眼斜视。待肿瘤发展到玻璃体前部时,则瞳孔可出现黄色反光,瞳孔散大,此时才被家属注意。检查眼底,可见黄白色的瘤块,表面可见出血点及新生血管,或白色钙化点。如肿瘤进一步发展,或毒素反应,可引起前房出血或积脓;肿瘤继续增长,则可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此时可出现睫状充血,眼球表面血管扩张,甚至有角膜扩大、水肿。患儿常因痛苦而不安。晚期肿瘤可穿破眼球向眼外生长,如向球后蔓延,可使眼球突出,或向前破坏眼球,形成易出血有恶臭的瘤块,突出于睑裂。此时多有转移,茸前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也可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沿血行转移于内脏(肺、肝)或骨骼,最后死于恶液质。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如瞳孔发黄、眼压升高等,不难诊断。眶部X线拍片,有时可见砂砾样钙化阴影,若向颅内蔓延,则X线片可显示视神经孔扩大。
应与迁移性眼内炎鉴别。后者发病前往往有发烧史,虽表现睫状充血,但眼压偏低,常因眼球萎缩而比健侧小。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应尽早将患眼摘除,如切除的视神经断端已被瘤细胞浸润,则应进行眶内容剜除术,并结合放射治疗。双眼发病时,可将病重侧眼球摘除,另眼放射治疗或结合化学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