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297页(24574字)
基本指导原则和主要奋斗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在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进入1986年到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继续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必将巩固和发展我国当前大好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更好地保证九十年代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在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中央希望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以改革创新和开拓前进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去。
(2)“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是很好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指引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和政治局面,开辟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的新时期。现在同“六五”计划开始前的1980年相比,我们国家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农业仍然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从1981年以来,我国农业以平均每年增长10%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各类农副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按照全国人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衣着水平,我国粮食已可自给,棉花自给有余。农业的全面高涨,为保障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能源生产停滞不前,现在情况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近两三年来,全国原油、原煤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达到8%以上,发电量也有相应的增加。能源生产持续增长的新势头,是保障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轻工业生产严重落后于人民生活需要,市场商品匮乏。近五年来,轻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国内市场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繁荣局面。重工业经过调整服务方向,在新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长,轻重工业的比例趋于协调。
在1980年的时候,国家财政收入继续下降,存在着巨额赤字。从1982年起,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持续上升,收支基本平衡。预计1985年国家财政收入将超过1700亿元,加上地方、部门和企业拥有的预算外资金,总共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比1980年增长将近一倍。
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城镇有大量待业人员需要安置,人民生活中积累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五年来,新就业的城镇劳动力三千多万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增加50%左右,平均工资增加20%以上,农民平均纯收入增加80%。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总之,争取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任务已经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良性循环的前景。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七五”期间的各项改革和生产建设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农业这个基础还比较脆弱,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还相当紧张,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还很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当前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经济效益提高不快、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经营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1984年第四季度以来,工业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信贷资金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多,国家外汇储备下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某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当前良好的经济形势,又要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七五”计划的制定立足于实事求是的科学基础之上。
(3)根据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全面分析和科学估量,“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指导原则:
——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为建设服务的。从当前来说,建设的安排要有利于改革的进行。“七五”期间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科技、教育等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只有不失时机地革除现行体制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积弊,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各项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今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时期的持续发展。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确定经济增长率,防止盲目攀比和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生活的紧张和紊乱,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改革的步骤必须稳妥。各项改革措施要相互配套,既有利于微观搞活又有利于宏观控制,以保证和促进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这里的中心问题是根据国力的可能,在妥善安排人民生活的同时,十分注意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到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间的综合平衡。这是保证经济比例关系协调、经济生活稳定和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鉴于当前的建设规模已经过大,1986、1987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体维持1985年的水平,后三年再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在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必须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不分轻重缓急,防止齐头并进。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后续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生产建设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痼疾,目前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只有坚决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扩大出口。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切实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保证它的正确方向。
(4)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了全面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中央建议“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争取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使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到五,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进一步的改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工作和各项改革,都要为实现这个主要奋斗目标服务,并据以制定各自的具体奋斗目标。
实现了上述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将有较大增强。到199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60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1000亿元。在这五年中,我国财政总收入将达到9000亿元左右,比“六五”期间增加40%以上;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将新增5000亿元左右,比“六五”期间新增额多60%;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消费将由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过渡。
(5)党中央建议的奋斗目标,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六五”期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可超过10%,已高于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所要求的平均每年增长7.2%的速度。“七五”期间要求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将目前已经偏高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一些,确定上述这样比较恰当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和正确的。这将有利于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不稳定因素和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进一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讲究经济效益上来,从而为全面实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好的基础。
(6)为了实现“七五”计划的奋斗目标,需要在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主要方针,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经济体制和调节手段,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一系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正确决策。这次制定“七五”计划,除了正确地确定必要的生产建设指标以外,必须充分重视对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使之成为计划的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主要方针
(7)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七五”期间以至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必须在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上认真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适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适应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坚决把建设重点切实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选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三是,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只有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认真解决好这些全局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也才能使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得到更可靠的保证。为此,必须认真执行以下六条方针。
(8)第一条方针是:坚持依靠政策和科学,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继续促进农业的全面稳定发展。农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充分重视它的战略地位。要根据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综合经营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七五”期间,切不可丝毫忽视粮食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适宜种粮食的地方一定要把粮食种好,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品种,改进质量。在这个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生产各类经济作物,同时加快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养殖业,提高它们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大中城市郊区要重点发展蔬菜、禽蛋、牛奶等副食品生产,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转入其他行业,因地制宜地兴办农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掘业、商业和各类服务业。
(9)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应该是: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一般来说,兴办乡镇企业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的储藏、包装、运输、供销等产前产后服务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在遵守国家规定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小型采矿业、小水电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发展为大工业配套和为出口服务的加工工业。各地兴办乡镇企业,应当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量力而行,稳步前进,减少盲目性。所有乡镇企业都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增进经济效益,并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10)为了更好地振兴农村经济,应当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一、继续完善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营方式,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调节范围,进一步放开和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和商品储运设施,促进农副土特产商品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建设。四、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智力开发,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五、适当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育、引进优良品种,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和农业机具的供应,加速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六、制止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减轻农民负担。
(11)第二条方针是:努力扩大消费品工业的生产领域,积极发展民用建筑业。“七五”期间,我国城乡人民消费将趋向多样化,将更加讲究食品的营养和衣着的改善,住房、中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将有较大的提高。适应这种情况,必须在继续抓好日用必需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增产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发展新品种和新产品,开辟新的生产门类。应当把食品工业、服装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作为重点,带动整个消费品工业生产的更好发展。
(12)为了加快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应当继续在贷款、外汇使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要有步骤地拉开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新式产品同一般产品的质量差价,以促进品种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产品结构,给消费品工业生产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原材料。广泛实行加工企业同原材料生产企业和产地直接挂钩进行联营、合营的办法,使加工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
(13)积极推行城镇住宅商品化,加快民用建筑业的发展,使建筑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住宅实行统建统配的政策,收取的房租很低。这种办法不仅不利于住宅问题的解决,而且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使民用建筑业失去生机和活力,造成城镇居民的购买力片面集中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必须尽快提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使住宅商品化这项重大政策逐步付诸实施。
(14)第三条方针是: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工程。当前我国能源、原材料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特别是交通和通信严重落后,只有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才能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必需的后续能力。
(15)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要积极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核电站,争取到1990年全国发电量达到5500亿度左右。要加强煤炭工业的建设,到1990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0亿吨左右;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搞好老油田的完善配套和改建扩建,到199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一亿五千万吨左右。为了加快能源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必须进一步增加国家对能源工业的投资,提高它们在国家投资中的比重,坚决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能源工业的积极性。适当提高能源价格,逐步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争取五年内节约标准煤1亿吨。
(16)坚决把发展交通、通信业放在优先地位。继续抓好铁路建设,大力加强公路、水运和空运的建设,改善运输结构,促进运输的现代化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提高运输的效率和质量。争取到1990年,各种货运总量比1985年增长30%左右。要积极改善客运状况。根据加快交通运输建设的要求,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同时发展机车、船舶、飞机制造业。在通信建设方面重点是扩大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市内电话和长途电话能力,同时加强通讯卫星、广播卫星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开发。为了加快交通、通信业的发展,国家要增加交能、通信建设的投资,着重建设重大骨干工程和基础设施;地方铁路、公路以及一般的内河工程和通信工程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和群众集资兴办,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注意发挥地方、部门的积极性,兴办航空事业。
(17)原材料工业应当积极增产短缺产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扩大产品品种,改进产品质量。钢铁工业要着重抓好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争取到1990年全国钢材产量达到4400万吨左右,并且提高合金钢、低合金钢等高效钢材在钢材总量中的比重。有色金属工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继续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重点生产基地。化学工业要加强矿山建设和基本化工原料的生产,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提高复合化肥的比重,增产农药和各种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化工和煤炭化工工业要采用新的先进工艺,实现生产高效化,进一步搞好深度加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建材、化学建材和木材代用品。要十分注意硅酸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项原材料工业都必须充分重视综合利用。
(18)适应发展能源、变通、原材料工业等生产建设的需要,大力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继续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找矿和资源评价进度,加强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好地为重点建设工程服务,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的经济持续发展准备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
(19)第四条方针是:加快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逐步改变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相协调的状况。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产前产后的服务以及商业、金融、技术咨询等事业都很不发达,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差,生产效率低,并且使群众生活十分不便。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既是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一项重大改革。
(20)兴办第三产业,特别是兴办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关键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对现有国营商业,除批发商店和大中型零售商店之外,可以有步骤地改为集体经营,有的小型商店也可以承包或租赁给个人经营。国家要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重点用于这方面的骨干工程和大型设施的建设。地方也要适当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农村和小城镇的各项服务行业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办。要加快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21)第五条方针是: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运用先进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立足现有基础,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是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中型企业,放在改造后能在行业技术进步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和承担出口任务的企业。机械电子工业担负着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使命,必须在技术改造上先行一步,特别要使那些重点机械电子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国防工业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要在完成武器装备的生产和研制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制造技术先进的民用产品。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应当在技术改造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把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所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都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品种、降低消耗为中心,不能片面追求扩大生产能力。到1990年,各行各业都要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国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并有一批重要产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22)要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行业规划,把技术改造与行业的调整、企业结构的改组和技术政策的确定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打破部门、地区、军民之间的界限,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促进企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联合,建立大中小企业配置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各个行业都要根据国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国内的具体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技术发展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要把实行标准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政策,认真加以推行。
(23)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关键是增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探索新技术的内在动力,并为企业追求技术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七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提高一些行业的折旧率。折旧基金基本上交由企业使用。要从税收、价格、信贷等方面给以优惠待遇,鼓励企业试制新产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微利行业的技术改造,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对耗能高、质量低、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以及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必须限期淘汰。
(24)第六条方针是: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网络。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并且在发展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使全国经济振兴,人民共同富裕,这应当成为地区经济布局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经济在地区的发展上应该是有重点的,但决不是机械地等待建设好一块再建设另一块。东部地区在发展中要主动考虑如何帮助中部和西部的发展,中部和西部吸收东部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可以支持和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并加速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
(25)“七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的准备。东部地区,要着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型的高档消费品工业。同时,要进一步实行“外引内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对外辐射和对内辐射的两个扇面。中部地区,重点开发电力、煤炭、石油、铁矿、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重点开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西部地区,主要大力抓好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并发展一些加工工业,以及民族特需用品工业。中部和西部地区都要积极利用国防工业基地的生产能力,使它们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26)必须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扶持老革命根据地、边疆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七五”期间,国家和发达地区要对这些地区继续给以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要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从各方面鼓励更多的人才到边远地区和后进地区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培植和增强这些地区内在的活力,使他们更好地在国家的扶持下,主要依靠本地区的力量,加快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2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鉴于我国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不应当过于分散,应当以大城市为中心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规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色的城市网络。
(28)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认真进行国土开发和整治的研究及实施规划。“七五”期间,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有重点地进行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地区的综合开发。在一切生产建设中,都必须遵守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关法律与规定,十分注意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尤其要注意逐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大力种草、种树,逐步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和控制某些地区的沙化倾向。要把这些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
(29)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在“七五”期间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重点建设工程的展开,引进先进技术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都对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大量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引起国际生产、交换、消费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如果我们不采取正确的决策迎接这场严峻的挑战,我国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等拥有的某些优势将会越来越削弱,而原来就存在的信息不灵、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弱点将会越来越突出,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和困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把促进科技进步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任务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
(30)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能力和经济条件,“七五”期间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上必须坚持以下各点:
——大力开发和普遍推广效果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和传统产品,加速国内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显着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
——积极开拓新兴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新型材料,同时加强对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核能技术、激光技术、海洋工程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若干新兴产业。
——把国内科技研究同引进先进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继续加强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长远发展做好必要的科学技术储备。
(31)贯彻上述战略要点,关键是抓好两头。一头是,各级各类科技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情报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知识信息和科技人才,积极帮助广大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加速实现技术进步。所有的企业都要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充分重视和积极发动广大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七五”期间,要采取国家、地方、企业集资的形式,认真抓好一批开发周期比较短、获得效益比较快的项目。另一头是,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切实组织起来,真正集中财力物力,认真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好生产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同时争取在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以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果。集成电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工业和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件,但建设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大、技术难、更新快,配套产业又很多,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集中攻关。在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中,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应用范围广泛的微型机及其软件开发放在首位。
(32)对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应当继续部署力量,认真加以组织,并做好课题的合理配置,特别要抓好有应用前景和已有多年工作积累的课题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发挥它们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在五年内有计划地改造一批重点实验室,改善其研究工作条件,向全国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开放。
(33)社会科学要加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大力开展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七五”期间,要围绕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力争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充实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34)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都有赖于中华民族的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有赖于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七五”期间,必须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教育事业,并且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35)普及基础教育,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七五”期间,要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抓紧扫盲工作。在城市、沿海各省中的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应保质保量地普及初中教育;在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应首先抓紧普及小学教育,同时积极准备条件,为“八五”期间普及初中教育打下基础;在经济落后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础教育的工作。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要积极抓好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在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和对残疾人、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36)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五”期间,必须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多数地区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同时发展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五年内,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总共要培养毕业生八百多万人,比“六五”期间增长一点五倍。要加强对在职干部、工人和农民的培训,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提高他们的素质。
(37)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必须充分挖掘现有院校的潜力,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提高它们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要继续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和层次结构,加快短缺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扶植新兴、边缘学科的成长。要继续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的状况,调整专业设置。“七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要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60多万人,比“六五”期间增长70%;毕业研究生20万人,增长四倍多。有计划增派出国留学生,同时妥善安排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专长。要继续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争取五年内培养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200多万人,比“六五”期间增长一点五倍。
(38)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新闻单位要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满足人民对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要。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要坚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学、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等文化艺术部门都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激励人们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改进报纸、书刊的印刷技术,缩短出版周期。要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项体育运动的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一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文化站、文化中心和体育馆、体育场等单位的工作,都应由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认真保护历史文物,加强档案资料工作。
(3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教育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认真解决好这些事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逐步增加教育、科研和文化事业的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当前最重要的是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的两个决定,同时积极探索文化领域的改革工作,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必须继续克服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偏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继续采取坚决有效的实际步骤和措施,逐步提高科技人员、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
(4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七五”期间,我们要根据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争取到199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85年增长40%到50%,同时积极扩展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41)实行对外开放,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关键是增加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为了解决好这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问题,必须在出口商品的构成、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这三个方面,采取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在出口商品的构成方面,从长远来说,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一个是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七五”期间,要继续增加石油、有色金属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食品工业的优势,增加这方面的出口。要把机电产品的出口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机电出口产品。所有出口商品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出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提高质量和档次,改进包装和装潢,增强创汇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扩大技术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方面,要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市场,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建立与扩大贸易往来,逐步建立和健全在国外的推销系统和服务网络。在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方面,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和其他有条件地区的优势,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出口产品基地,逐步完善出口生产体系。还要加强沿海和内地的技术合作、联合经营和合资经营,使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我国发展劳务出口、对外承包工程的潜力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使这项事业在“七五”期间能够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国际空运和海上运输等事业,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
(42)为了鼓励出口和增加收汇,应当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积极组织和扩大出口商品货源。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外,其他商品的货源在出口和内销发生矛盾的时候,优先满足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若干各有特色的、创汇率高的出口产品加工区。继续实行和改进外汇分成制度。设立发展出口奖励基金。对于在扩大出口、增加收汇方面作出显着成绩的地区、部门和企业,从经济上给予奖励。特别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价格、汇率和关税等经济杠杆,鼓励出口产品的生产。
(43)保持外汇平衡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外汇的使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国内的技术进步和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根据这个原则对进口商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把重点放在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和紧俏消费品适量进口一些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长时间依靠用大量外汇进口原材料来支撑国内过快的生产增长速度和过大的建设规模,也不能过多地进口高档消费品来刺激国内消费。国内有条件生产的产品,要积极搞好国内生产,不能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进口零部件进行的组装生产,要减少零部件进口,逐步实现国产化。要十分注意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运用和创新,逐步做到标准化。为了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国家要制订全国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规划和政策,实行引进许可证制度,避免盲目的重复引进,并改变技术引进同国内研究开发相脱节的状况。
(44)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加强利用外资的综合平衡,正确引导外资的使用方向,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国外的优惠贷款,重点要用于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创汇能力强或产品能替代进口的项目,应当多利用一些国外商业贷款。继续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欢迎国外厂商来我国举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特别是举办那些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和法规,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45)在发展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珠江、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这些地区要根据出口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广东、福建继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要在继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逐步做到生产以外销为主,力争给国家多创外汇。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与地方密切配合,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做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和开发,使我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46)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加强国外智力的引进。在产品开发、技术设计和工程施工等方面,加强同国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是引进智力的有效形式,应当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认真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使引进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47)必须认真总结已有经验,进一步改革外贸和外汇的管理体制。要逐步改进关税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和汇率制度。在坚持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统一对外的前提下,随着运用经济杠杆能力的加强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应地下放外贸经营权力。对大宗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继续实行统一经营。对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可以授予直接的外贸经营权。对还不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实行外贸公司代理制或收购制。加强对外汇和外债的统一管理,将这方面的管理权集中到中央。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汇率。在对外开放中,必须严格纪律,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对于行贿受贿、逃汇套汇和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制裁。
经济体制和调节手段
(48)为了保证“七五”计划的完满实现和我国经济更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按照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既坚定不移又慎重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49)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是抓好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第三,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配套地搞好计划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形成一整套把计划和市场、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手段。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经济关系就理顺了,就可以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50)搞活企业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发布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和条例,继续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一、进一步简政放权。除少数有特殊情况的部门和行业以外,中央各部和省、自治区都不再直接管企业。城市也必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坚决削减中间层次,把应该赋予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真正放给企业。二、对大中型企业要逐步地适当减免调节税,并坚决减轻它们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同时逐步完善对城乡集体和个体企业的政策管理和税收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三、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任务,给企业在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以更大的自主权。同时,要完善微观经济活动机制,使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真正承担责任。四、控制社会总需求,努力做到供求平衡,给企业以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其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五、企业内部要抓紧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特别重要的是坚决改革企业人事制度,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具体条件,采取考察任命、民主选举、自荐推荐、招聘任聘等多种形式,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明确规定经理、厂长等经营者的责任、权力和奖惩,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六、部分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转为集体或个体经营。
(51)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必须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在各省、自治区和各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都要相互开放,进一步发展计划指导下的商品市场。不仅要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还要逐步减少国家分配调拨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要求,逐步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只有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同时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和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加强综合平衡,将计划工作的重点转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的、更全面的宏观控制的轨道上来。
(52)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是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对消费资料,除极少数重要商品仍由国家定价外,一般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有计划地逐步放开。对重要生产资料,要逐步减少国家统一定价部分的比重,扩大市场调节部分的比重,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计划价格,使计划与市场两种价格的差距逐渐缩小。因重要生产资料涨价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应当尽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挖掘内部潜力加以消化,严格控制连锁提价的范围和幅度。重要的公用事业及主要劳务的收费标准或价格,仍由国家管理,并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其他属于第三产业的价格逐步放开。通过以上改革,逐步形成少数商品和劳务实行计划价格、多数实行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价格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这个最重要、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在整个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避免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这是必须严格掌握的一条原则。物价和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物价管理,严格物价纪律。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物资供销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必须掌握必要的物资和经济手段,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发挥吞吐调剂、平抑物价的作用。这是保证价格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53)必须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正确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保证国家有稳定而充足的财政收入,同时做到公平税负和鼓励竞争,以促进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规模和收支结构,正确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我国税收制度经过前几年的改革已初步进入新的轨道,今后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理设置税种和调整税率,引导各类产业、事业的发展符合扬长避短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合理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分配。要逐步地适当提高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税后留利水平,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要按税种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同时明确划分中央、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做好财政的分级管理。今后国家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非盈利性事业的建设,盈利性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主要运用自有资金和通过合资、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政府可利用资助、贴息等办法对预算外资金的投资方向加以正确引导。
(54)改革金融体制,充分发挥银行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节机构之一,要加强它的地位和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综合信贷计划、金融政策、外汇管理和信贷、利率、汇率、准备金等各种调节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规模,做到既能控制通货膨胀,又能促使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所有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必须服从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要加强监督与稽核,并有权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性手段,严格控制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各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但实行的步子要稳妥,它们的业务范围允许适当交叉。银行应健全贷款的审批制度和责任制度,有权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和信贷政策自主地发放贷款,同时承担贷款的责任和风险。各级政府都要监督和支持各地银行认真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并保证它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横向的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
(55)随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予以充实和加强,努力提高它们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宏观控制调节能力。适当扩大地方政府运用经济杠杆的权限。大力加强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统计、计量、标准等监督性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经济监察机构,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管理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搞好全行业管理,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研究行业内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组织信息交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机构的调整和精简。
(56)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现在起到新的经济体制雏形的基本形成,大体上要分三步做好综合的配套改革。第一步,在前几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直接控制有所减少的基础上,今后一两年内要在继续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同时,着重在从宏观上加强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方面下功夫。要使运用经济手段,健全经济立法和经济监督,建立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措施相应地跟上来,以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第二步,围绕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认真搞好生产资料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第三步,逐步建立同新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解决企业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问题,最终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这些步骤各有重点,但又是互相衔接、互相交叉的。实现了这些步骤,我国经济体制就基本上进入了新的轨道。
(57)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破和立的关系,切实注意以下各点:一、要大力加强国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能力,并同这方面能力的加强相适应,确定国家减少直接控制微观经济活动的范围、程度和步骤。要在继续搞活企业的同时,积极加强和完善间接控制的制度和办法。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中,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必要的行政手段始终是不可缺少的。正是为了将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在新旧经济体制更替的一定时期内还要加强必要的行政手段,以保证改革有秩序地进行。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工作,坚决改变目前这方面同改革不相适应的状况,力争在“七五”期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逐步使各项经济活动都能有法可依,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四、要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改革中还可能出现某些问题和风险,加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全局观念,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从根本上说,改革必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但也不能企求每项改革都能立竿见影地给每个人带来好处,因为改革的效益往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把这些道理向人民讲清楚,对改革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58)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七五”期间,必须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继续落实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着重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同时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以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统筹安排,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做好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到1990年全国居民的平均实际消费水平要比1985年增长25%左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要进一步有所缩小。
(59)“七五”期间,必须在继续增加日用必需品生产的同时,努力增加肉、禽、蛋、奶、水产品、水果、方便食品和各种饮料的供应,增加各类织品、中高档服装及其配套产品的供应,增加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名牌自行车、成套家具等用品的供应。同时,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城乡住宅建设。在增加人民物品消费的同时,要大量增设商业和服务业网点,努力开辟和扩大各类生活服务项目,发展各种文化娱乐事业。要在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职工休假制度。
(60)要把改善生活环境作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七五”期间,应当进一步加强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道路、交通和电话等公用设施的建设,使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要加强对空气、水域、土壤污染和噪音等公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注意环境保护,特别要使重点城市和旅游区的环境有显着改善。要在做好城市和乡镇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园林、绿化,逐步为人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和劳动环境。
(61)必须坚定不移地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进一步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七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处于高峰,一定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五年内人口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2.5‰左右。要大力推行优生优育,加强妇幼保健。要深入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显着改善广大城乡的卫生状况。要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增加医疗保健设施,完善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扩大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加强防病治病工作,普及营养保健常识和卫生知识。
(62)适应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新情况,认真研究和建立形式多样、项目不同、标准有别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全民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职工的各种保险制度,特别是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城乡个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也要抓紧研究,进行试点,逐步实施。这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国力出发,实行的范围、项目和标准不可超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担能力。社会保障资金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合理负担,以企业和有收入的事业单位承担为主,改变过去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金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经济形式的特点分别规定,有所差别。在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继续发扬我国家庭、亲友和邻里间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
(63)逐步改进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做好优抚工作和社会救济工作。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有收入的事业单位兴办本单位职工需要的集体福利事业。要积极增加儿童活动中心、养老院、休养所、疗养院等社会福利设施,以低费或免费向儿童、老人、伤残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要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妥善解决盲聋哑残人员的劳动、生活和教育问题。要设立社会救济基金,对城乡低收入户给以适当帮助,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优抚救济工作要从单纯生活救济转变为既保障救济对象的生活,又注意扶持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64)社会保障工作要坚持社会化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的改革方向。社会保障机构要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统一管起来,制订规划,综合协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会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同时需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配合。因此,在“七五”期间,只能首先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然后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团结起来,为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6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是动员全国人民专心致志地进行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发展计划。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任务。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方针。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强。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必将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同时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我们一定要充分依靠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奋斗来保证“七五”计划的实现,同时热切地期望和欢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我们加强合作。
(66)“七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共中央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一切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都来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67)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坚决打击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和其他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制止和取缔一切败坏社会风气的丑恶现象,反对各种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发扬奋发图强、致力四化的献身精神。这是保证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群众条件。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法制教育,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68)进一步搞好整党,加强党的建设,加快实现整个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切实改进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胜利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保证。必须通过对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的切实整顿,增强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加强党的纪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克服官僚主义,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争取尽快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的年富力强的人才,大胆地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成为胸怀全局、奋发有为的实干家。要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揭露和克服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特别要克己奉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出表率,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9)富有光荣传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认真搞好精简整编和部队的各项改革工作,不断加强自身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巩固国防,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军队的建设,妥善安排军队转业干部和离休退休干部,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7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一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士,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埋头苦干,为胜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