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马铃薯干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312页(1779字)

本病是铃薯贮藏期间最普遍的传染性病害。通常马铃薯贮藏一个月多便会出现干腐。

1.症状

被害块茎上病斑褐色,起初较小,缓慢扩展、凹陷并皱缩,有时病部出现同心轮纹,病斑下薯肉坏死,发褐发黑,严重者出现裂缝或空洞,裂缝间或空洞内都可长出病原菌白色或粉红色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外部还可形成白色绒团状的分生孢子座。此时若窖(库)内湿度大,极易被软腐细菌从干腐的病斑外侵入,迅速腐烂、淌水,甚至整个块茎烂掉。

2.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内多种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腐皮镰孢F· solani(Mart.)Sacc.和腐皮镰孢深蓝变种F·solani var.coeruleum(Sacc.)Booth,异名为F·coeruleum(Lib.)Sacc.,其他还有燕麦镰孢F·avenaceum(Cda.ex Fr.)Sacc.;接木骨镰孢F·sambucinum Fckl.等等。以腐皮镰孢最普遍,频率最高,而腐皮镰孢深蓝变种的致病性最强,在25℃下,4~5d便使块茎严重腐烂。

腐皮镰孢在PSA上,25℃下培养7d,菌落白色,毛绒状,培养基反面淡紫色或酒红至紫红色,产生大量单胞无色,多为卵圆形的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形或香肠形,无色,3~5膈膜,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培养2周后,产生许多单生或双生,间生或顶生的厚壁孢子。

腐皮镰孢深蓝变种在PSA上培养特性同上,但培养基反面呈深蓝色,小型分生孢子稀少,可产生橙红色的黏孢子团,或白色的分生孢子座,有时还产生深蓝色的菌核。

3.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在土壤内或病薯上,在田间土壤内可存活数年,播种后可引起种薯不发芽,烂在地里,结薯期间也可通过虫伤或机械伤侵入块茎,但不能自健全的薯皮或皮孔侵入。马铃薯收获后,病菌主要来自混进窖(库)的病薯、污染病土的健全块茎及箩筐工具;经接触、昆虫等传播,不断扩大危害,一般到翌年早春播种期达到高峰。

4.发病条件

(1)品种间对干腐病的抗性明显不同,虽难有完全免疫的品种,但有的品种可有高度的耐病力。

(2)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15~20℃时干腐病发展最快,0℃时仍可缓慢发展,通常70%相对湿度使病害减轻。

(3)芋头、番薯、马铃薯上腐皮镰孢是可互相危害的,一般侵入后发展很慢,不造成大的腐烂。腐皮镰孢深蓝变种,虽然致病性强,但不腐烂其他植物,如芋头、番薯、魔芋、萝卜等块茎、块根。

(4)感染马铃薯免疫病的块茎也易被镰刀菌继续侵害。

5.防治方法

(1)收获或贮藏期尽量避免各种损伤。

(2)入库前要精选种薯,剔除病薯、虫薯、伤薯。

(3)入库前进行预贮,以便伤口较快愈合。一般在21℃及较高湿度下,外皮的伤口需3~4d才能愈合;15℃时约需8d;温度太低,不易形成愈伤组织。

(4)入贮后,温度应保持在3~4℃,相对湿度为60%~70%。

(5)贮藏期间勤检查,发现病薯应及时剔除,减少传播。

(6)采后药剂处理成本较高,我国一般不用。美国多用克菌丹1500mg/kg或特克多1000mg/kg浸泡1~2mi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