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116页(1495字)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如果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出现两个以上血肿,则称为多发性血肿,较常见。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血肿同时发生,则称为混合性血肿。

硬膜与颅内板之间潜在间隙的积血即成硬膜外血肿,临床上较常见,多由于颅骨骨折损伤血管或硬脑膜动脉出血所致,多较局限。临床上常有昏迷和中间清醒期表现,较大血肿可出现脑实质受压和脑内高压症状,如诊断及时,手术效果佳。

硬膜下血肿较常见,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急性硬膜下血肿多由运动中受伤所致,尤其为对冲伤。约占颅脑损伤的26%。病情多较重,发展迅速,颅内高压和脑疝症状出现较早。而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病情发展缓慢,可无或仅有轻微外伤史,逐渐加重的颅内高压可使临床误为脑肿瘤。

脑实质内出血即形成脑内血肿,多与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存在,临床上常表现有局灶性脑损伤征象及颅内高压症状,病情发展快。有些晚发脑内血肿可在伤后48小时出现,应予注意。

【CT与MRI诊断】

各种血肿的形态学特点:由于各种血肿所处解剖位置不同,形态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硬膜外血肿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呈双凸形,边缘锐利,偶尔见半月形。血肿附近常见骨折,血肿范围不超过该缝,如骨折跨越骨缝,血肿也可跨越该缝。硬膜下血肿一般呈新月形,少数呈半月形,较薄而范围较广,常超越颅缝,甚至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血肿内缘常凹凸不平。外伤性脑内血肿形态变化很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单发或多发,常与脑挫伤同时存在,故可位于脑内各叶及小脑、脑干等。

各种血肿的CT特点 急性血肿一般在CT上呈均匀高密度影,CT值40~100Hu,这是由于血肿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和血浆成分吸收所致。硬膜外血肿内可因新鲜血液密度略低或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浆尚未吸收混合致密度不均,也可因合并骨折和开放性外伤而在血肿内出现气体影。硬膜下血肿少见气体影,密度多均匀,但部分病例蛛网膜有破坏致脑脊液进入使血肿密度减低。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因血红蛋白分解而密度逐渐下降。有时因新鲜出血的细胞成分、细胞碎片和血块沉淀于血肿的下方,呈现上部低密度、下部高密度的混合密度,甚至出现液平。脑内急性血肿呈均匀高密度,随时间延长,密度逐渐降低,一般自周边向中心发展,小孩或血肿较小时吸收较快。

各种血肿的MRI信号特点 各种血肿的MRI信号表现与高血压脑内血肿所见相仿,也可分急性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在中场强MRI上,急性早期T1及T2加权像均呈等信号,急性期时T1加权像上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亚急性期,T1及T2加权像上均随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升高,由边缘向中心发展。但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T1或T2加权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脑内血肿慢性期在T2加权像上可见一含铁血黄素沉积所形成的低信号边缘,中心呈高信号。

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血肿作为一种占位性病变,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和推移作用,并发生水肿甚至坏死改变。病侧脑室可受压,中线向健侧偏移,严重者可致脑疝。硬膜下血肿易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近脑室时易致脑室内积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