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常见食物中毒防治手册》第46页(2197字)

【概述】大肠杆菌即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是肠道的正常菌丛,随粪便排出体外,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杆菌,一般在健康人和儿童肠道内的检出率为2~8%,有的资料报告也可高达19.5~44%;肠炎病人和婴儿腹泻患者,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传播者,其带菌率比一般人都高,可占2.9~52.1%;饮食企业和集体食堂的食具和炊事用具,该菌的带菌率比普通大肠杆菌的带菌率低,可在0.5~1.6%之间,食品中的带菌率较高,可在1~18.4%之间。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贮存宿主是家禽、家畜,因而的带菌率较高,约为10%以上。

此外,苍蝇也是该菌的重要传播媒介。随着季节的更替,其带菌率时高时低,有的资料报告以5月份带菌率最高;6~7月份有所下降;8~10月份又可上升。这种波浪式的长期携带,并到处散播污染食品的现象,是不能忽视的。

该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室温条件下能存活数周;在土壤和水中能存活数月;加热至60℃,经15~20分钟,多数能被杀死。

按照大肠杆菌对人肠道的病原性,有些学者将其分为4类,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暂时不明的大肠杆菌。其中以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力最强,由该菌引起的中毒病人,个别重症者预后不良。北京已有死亡报告。

【发病机理】(一)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型菌主要引起婴幼儿童急性肠炎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粘附并作用于肠壁细胞而引起腹泻。据报道,其致病量一般情状下为1亿~2亿活菌。引起发病的菌型主要有:O44、O55、O86O111等。

(二)产毒性大肠杆菌 该型菌能产生耐热(ST)和不耐热(LT)两型肠毒素。其具有引起霍乱样临床表现的致病力,有时可使病人出现米泔样水样便等类霍乱病人的典型症状。耐热型肠毒素致病作用较快,能降低肠粘膜细胞的吸收作用,与肠粘膜接触25分钟后就能有体液渗出;不耐热型肠毒素致病作用较慢,2小时后才能出现反应,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因素。前者抗热力强,100℃,20分钟不被破坏但其毒力相对较弱;后者抗热力弱,100℃,20分钟即被破坏,但其毒力相对较强。

(三)侵袭性大肠杆菌 又称志贺氏菌样大肠杆菌(即痢疾样大肠杆菌)。此型大肠杆菌不产肠毒素,具有侵袭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增殖的能力,其致病机制与痢疾杆菌相似,并有与痢疾杆菌相似的致病力。该菌所引起的腹泻和肠壁溃疡极似痢疾杆菌所引起的痢疾,故此型中毒又称急性细菌性痢疾型食物中毒。侵袭性大肠杆菌的毒力极为强烈,据报告一次经口吞服10~100个活菌即可引起中毒。现知引起中毒的菌型主要有:O124、O136、O144、O152等菌。

【中毒原因】与沙门氏菌和变形菌食物中毒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 短者2小时,长者20小时甚至48小时,一般多在4~10小时发病。

(二)症状 起病突然,多数病人腹痛,腹泻明显,腹泻多呈水样便、稀便或粘液便;如为类霍乱型病人还可出现腹部绞痛和米泔样水样便;如为急性菌痢型病人即可出现杂有粘液脓血的黄色水样便和里急后重;病人腹泻次数可因病情轻重而多少不等,一般每天可泻5~10次,有的还可多些。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和剧烈呕吐,由于吐、泻较多可出现脱水,严重者还可发生循环衰竭;病人体温大多在38℃左右,有的可高至40℃左右;此外还伴有头晕、头痛,甚至痉挛,有时还可出现定向性错乱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病程 一般轻症者3天左右可以恢复,重症者可延至7~10天才能痊愈。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中毒的病人,特别是对老、弱和儿童患者应倍加注意,防止死亡。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经过特点,可初步做出临床诊断。

(一)细菌学检验 须从中毒的原因食品和病人的吐、泻物中查出同一型(致病型、产毒型、侵袭型等)病原性大肠杆菌。并进一步按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程序进行实验。

(二)血清学试验 除对从原因食品和病人吐泻物中查出具有致病力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外;还要取病人发病初期(第一周)和恢复期(第二周)的血清与从原因食品和吐、泻物中查出的致病菌株进行凝集反应试验。如果病人恢复期血清的凝集效价比发病初期的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就有诊断意义。一般血清凝集效价可由发病初期的0~1∶25升至恢复期的1∶200~1∶400。

【治疗】参照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预防】见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