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禽腺病毒Ⅰ群感染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279页(4969字)

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Hepatitis,IBH)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Ⅰ群禽腺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肝炎、肝细胞内形成核内包涵体、贫血和肌肉出血。已知有12种血清型的禽腺病毒与本病有关。美国Helmlodt和Frazier等(1963)首次报道本病。目前,本病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发生。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健康鸡群突然发病,并在感染3~5天后出现死亡高峰,然后很快停止,也有的持续2~3周。发病率低,病鸡呈蜷曲姿势,羽毛粗乱,表现贫血、黄疸,明显精神沉郁、虚弱和虚脱。有症状的病鸡通常几小时内死亡。

轻症鸡数日后即可耐过恢复,多数无症状的感染鸡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降低,呈一过性减蛋。

成年鸡感染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在血液中检出抗体。

(二)病理剖检

剖检变化为贫血、黄疸。肝脏肿大、苍白、质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出血点,有的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肝褪色呈淡褐色至黄色。病程长的病鸡肝萎缩。病理学检查在肝细胞中可见核内包涵体。肾肿大、苍白,被膜散在点状出血,肾小管内有尿酸盐沉积。有的病例尚可见脾脏和法氏囊萎缩,骨髓病变,长骨骨髓呈桃红色或黄褐色,偶见呈灰白色胶胨状。皮下、胸肌、腿肌、肠及其他脏器可能有明显出血。

(三)流行特点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等。病毒可存在于粪便、气管、鼻黏膜及肾脏中,通过各种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鸡群、污染的垫料和器具而感染发病,也可经蛋垂直传播。本病多发于5~7周龄鸡,一般肉仔鸡多发。火鸡、雉鸡和其他家禽也可感染。发病率低,病死率10%左右,偶尔可达30%。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感染常会增加包涵体肝炎的发病机会。

(四)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病变和鸡群病史有助于诊断,如能从显微镜检查中发现肝的典型病变和核内包涵体则可确诊。分离到腺病毒或证明有特异性抗体则不一定能证明此病,因为腺病毒在鸡群中普遍存在。

1.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

样品采集:分离样品可选择肝脏、肾脏等病变组织。

样品处理:将病料制成10%匀浆悬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加青霉素、链霉素,37℃作用30分钟,作为接种材料。

接种鸡胚、鸡胚肝细胞或鸡肾细胞,通过尿囊膜或卵黄囊接种8~12日龄鸡胚(卵黄囊接种时5~7日龄),尿囊膜接种时,接种后4~7天胚胎死亡,死胚周身出血,肝脏可见坏死斑,在各脏器及消化道上皮细胞中可见到嗜碱性包涵体。

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鸡胚肝细胞或鸡肾细胞。方法如下:无菌采集病料,匀浆后用Eagle’s MEM稀释制成10%悬液,通过冷冻、解冻裂解后,2000转/分离心,取上清接种已经制备好的原代鸡肾(CK)细胞单层,盲传3代。一般接种后2~3天出现圆形细胞病变(CPE)。

(2)病原鉴定:可以用下述的任一种方法鉴定。

·用标有荧光染料的抗血清染细胞;

·用电镜直接检查细胞溶解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到含有嗜酸性包涵体的细胞,在核及细胞浆内很难见到病毒粒子,在含有嗜碱性包涵体的细胞中,病毒粒子在核及细胞浆内呈晶体状排列。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单层细胞来证实核内嗜碱性包涵体的存在,肝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到核中被染成红色,周围呈明亮的圆晕状的嗜酸性包涵体;也可见到核的大部分被苏木精染成淡青色,其中可见到被浓染的块状及颗粒状的碱性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核较正常的细胞大,特别是含有嗜碱性包涵体的核可大2~3倍。

2.血清学检查 检查群抗原的抗体可使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ID);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更敏感、快速、经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用来检测群抗体,并且价廉、敏感。

型特异性抗体通常用血清中和试验检查。

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判定结果,因为在健康和发病鸡群普遍存在抗体,并且很多鸡是被几个血清型病毒感染。

3.制片镜检 肝触片或切片,镜检见包涵体,可确诊。

4.动物实验 用待检材料通过皮下、肌肉或腹腔内接种1周龄鸡雏,2~7天后出现死亡,死雏的肝脏有小的坏死灶,有时伴有出血。不死的感染雏经1~3周后可出现贫血现象。

(五)类症鉴别要点

·脂肪肝肾综合征:由于饲喂低脂肪、低蛋白的小麦为主的粉状饲料而产生的营养障碍病;

·法氏囊病:见不到肝细胞核内包涵体,骨髓病变。

二、防治

(一)治疗

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发病时饲料中多维素、维生素K3加倍,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可以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同时改善鸡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

(二)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 本病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做好IBD和CAA的免疫接种工作,确保雏鸡有足够的IBD母源抗体,可免受IBD的早期感染,从而有助于预防雏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生。

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可减少本病的发生。避免从有该病的孵化厂和鸡场引进种蛋和雏鸡。有病的鸡群应全部淘汰;消毒时,可用次氯酸钠或碘剂等。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及维生素有助于控制并发感染。

2.免疫预防 本病由多个血清型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鹌鹑支气管炎(Quail Bronchitis,QB)

鹌鹑支气管炎是由禽腺病毒Ⅰ型病毒引起的幼龄北美鹌鹑(Colinus virginianus)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发病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主要危害笼养鸟。该病首次由Olson于1949年报道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目前已呈世界范围分布。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禽群死亡率突然升高,病禽减食,饮水减少,羽毛竖起、蜷缩扎堆、翅膀下垂,气管啰音,打喷嚏或咳嗽,结膜炎。常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小于3周龄的鹌鹑,QB发病最严重,较大的禽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一些老龄禽或亚急性感染病例也可见腹泻发生。

(二)病理剖检

QB的主要病变在呼吸道。气管常被白色湿润、坏死性,有时是出血性分泌物充盈。在两肺的气管门周围有红色的融合区,支气管、气囊内也含有与气管内类似的分泌物。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苍白坏死灶斑。脾脏呈斑驳样并轻度肿大。腔上囊轻度萎缩。

(三)流行特点

鹌鹑(尤其北美鹑)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鸡和火鸡可以实验性感染,但不产生或仅产生轻微临床症状。日本Corturnix鹑对该病有抵抗性。大多数症状见于6周龄以下的鹌鹑,3周龄以内的鹌鹑表现最严重,传染迅速,常呈暴发性死亡,死亡率达50%以上。而较大的鹌鹑的传播速度和严重程度均较低。本病发生有季节性,通常在孵化季节发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一旦发病,常持续整个饲养季节,感染各年龄鹑群。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

病料采集:气管、气囊或肺脏,也可用粪样或后段小肠(空肠)或结肠。

病料处理:将上述病料匀浆,制成悬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加青霉素、链霉素(根据病料污染程度按300~2000单位/毫升加),37℃作用30分钟,作为接种材料。

接种鸡胚:每胚0.2毫升绒毛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作病毒分离。

(2)病原鉴定:

接种鸡胚的典型病变:鸡胚死亡(随传代次数增加而死亡增加)、僵化,膜增厚,肝脏出现坏死灶或斑驳样,肾中尿酸盐沉积。

用特异性QBV或CELOV(鸡胚致死孤儿病毒)抗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可以鉴定病毒。

2.动物试验分离到的病毒接种鸡胚引起死亡。

此外,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技术进行诊断。

(五)类症鉴别要点

●肺曲霉菌病:肺脏干酪样结节或气囊沉淀物表现为孢子积聚形成灰色或绿色的小囊。

二、防治

(一)治疗

对QB还没有特异疗法。QB常由于伴有支原体感染而使病情复杂化,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继发感染。

(二)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彻底清扫消毒。

2.免疫预防 目前尚无较理想的疫苗。但曾有使用印第安纳C株病毒作为疫苗免疫雏鹑,有一定疗效。

3.紧急预防、扑灭措施 疫病暴发期间应采取维持措施,即提高孵化厅温度,适当通风,避免拥挤。防止易感鹑的感染。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彻底清扫和消毒,并注意保持成年鹑及其他禽种远离幼鹑。推迟孵化计划,直到症状消失2周后再进行。

上一篇:传染性喉气管炎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