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0页(1708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又名假苏、姜芥、郑芥;主要含有挥发油、右旋柠檬萜等;辛、温,入肺、肝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解表透疹,理血止血。适用于外感表证:寒热、头痛、无汗;痘疹不透,疮疡初起;血分伏热;吐衄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产后失血,以及带下等病证。
〔本草撷英〕 本经:气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时珍: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备要:轻,宣,发表,祛风,理血。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为风家、血病、疮家圣药。
〔名医心得〕 焦树德:头痛 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对此,焦氏常于辨证方药中加用荆芥或芥穗(病轻者用荆芥、重者用芥穗),往往取得良效。盖本品可兼入血分(头痛久者多与血分有关),又可引方内其他药力上达头部,从而发挥效果。[1]
王药雨:产后痉挛 本品有镇痉除痹之功,尝用于急性痉挛病、知觉麻痹等,收效颇着。对产后痉挛,本品乃为要药。[2]
周凤梧:(1)寒热感冒 本品性虽温,但温而不燥,性质平和,以辛散疏风为主。故既能用于散风寒,又可用以祛风热。因此,凡感冒风邪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配用。(2)头目咽痛本品轻扬疏散,又能治血分风热,故对风邪化热郁滞于上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尤为相宜。[3]
〔药理与应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麻疹病毒、白喉杆菌的作用;对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临床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喉头炎、麻疹、白喉、猩红热及其他斑疹初起、肠炎、痢疾等病。
2.止血作用:实验证明,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30%、凝血时间缩短77.7%。临床用于多种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子宫出血、便血等。
3.其他:体外实验对癌细胞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芥穗发汗透疹作用较荆芥大,有轻度的解热作用;还能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腺分泌,促进疮癣组织的吸收、修复作用;尚有解痉作用。临床多用于荨麻疹、风疹、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等。
〔剂量用法〕 4.5~9克。水煎服。表证宜生用,血证、带下宜炒用;健胃少用(3克)。
〔按语〕 本品性温,功擅祛风散寒,故于寒证最为相宜。对于热证尤其是外感热病,于寒凉剂中伍入本品,往往亦收良效。盖于大队寒凉药中伍入辛温之荆芥,可免致寒凉遏伏、郁遏气机,此其一也;二是藉其发汗解表之功,使邪热从汗而解。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之谓也。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0:134
[2]王药雨.实用中药学.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2:7
[3]周凤梧.中药方剂学(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