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病变的定位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39页(3892字)
一、脑干解剖
脑干位于后颅窝,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组成,前上部为中脑,上与间脑相连,后下部为延髓,延髓下与脊髓相连接。中脑与延髓之间为桥脑。脑干是连接脊髓、大脑、小脑的中间枢纽,由脊髓上行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各种感觉传导束,由大脑皮质下行至脊髓的锥体束、锥体外系,以及小脑与大脑和脊髓之间相连的传导束都途径脑干,因此脑干损伤时可产生躯体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共济失调。脑干为Ⅲ~Ⅻ对颅神经核的所在地,此十对颅神经均自脑干发出行经颅底出颅,因此,脑干损害时除有各传导束症状外,多有颅神经损害的症状。由于管理随意运动的锥体束在脑干末端交叉,传导痛温觉的脊髓丘脑束在脊髓进行交叉,故一侧脑干损害时产生病变侧颅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病变的对侧出现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或偏瘫。临床上称之为交叉性麻痹或交叉性瘫痪,是诊断脑干病变的重要依据。
二、脑干病变综合征
(一)中脑病变综合征
1.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
又叫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此综合征在中脑病变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舌瘫。病变位于中脑的基底部大脑脚的髓内。见于中脑大脑脚脚底部肿瘤、炎症及外伤等,亦可见于天幕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天幕疝的早期,特别是颞叶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钩回疝,另外还可见于颅底动脉瘤。
2.动眼神经和锥体外系交叉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
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半身锥体外系综合征,如半身舞蹈病,半身徐动症和半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半身的帕金森综合征,病变累及中脑黑质和动眼神经。多由肿瘤、外伤引起。
3.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征(claude综合征)
病变累及中脑红核及动眼神经,产生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半身共济失调。多由肿瘤、外伤引起。
4.中脑顶盖部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
表现为双眼不能协同向上仰视,两眼会聚麻痹。见于四叠体胶质瘤及松果体肿瘤损害中脑顶盖部上丘时。
(二)桥脑病变综合征
1.脑桥外侧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表现为同侧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病变位于脑桥的腹外侧部,损害外展神经、面神经或其核及锥体束。多见于炎症、变性、肿瘤及出血。
2.脑桥内侧部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
表现为双眼向病灶侧水平协同运动麻痹,对侧偏瘫。病变位于脑桥近中线处,病变损及外展神经核或其已交叉的核上神经通路,同时损害锥体束。多见于血管病、肿瘤或炎症。
3.脑桥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 Cestan综合征)
表现为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也可有水平协同运动麻痹或同侧外展神经、面神经麻痹。病变位于脑桥被盖部的背侧,损害了脑桥臂、内侧丘系。也可损害内侧纵束或外展神经、面神经。此综合征多见于肿瘤或血管病。
(三)延髓病变综合征
1.延髓外侧部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表现为①病灶侧面部及对侧半身交叉性感觉障碍(病变累及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②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累及疑核);③眩晕和眼震(累及前庭神经核);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累及绳状体);⑤同侧Horner征(累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交感神经)。最常见的病因是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2.舌下神经交叉瘫综合征(Jackson综合征)
表现为伸舌偏向患侧,舌肌萎缩及舌肌纤维颤动,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病变位于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损害舌下神经及锥体束。多见于脊髓前动脉闭塞。
3.延髓后部综合征
病变位于延髓后部一侧近中线处,近第四脑室底部,第Ⅸ、Ⅹ、Ⅺ、Ⅻ颅神经核位于此处。此处病变可发生上述颅神经损害,如病变扩展至脊髓丘脑束,可伴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障碍。颅神经受累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Schmid综合征为Ⅸ、Ⅹ、Ⅺ受累;Tapia综合征为Ⅸ、Ⅹ、Ⅻ受累;Avellis综合征为Ⅸ、Ⅹ、Ⅺ、Ⅻ受累。此综合征多由肿瘤或血管闭塞所致。
三、脑干定位诊断
脑干结构复杂,受损后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多样,这决定于病变的水平、部位、范围、性质,故定位困难。要根据脑干解剖,结合不同部位损害产生的各种综合征来确定病变部位。
(一)脑干病变的确定
观察是否有交叉性症状和体征。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是脑干病变的特征表现,据此可确定为脑干的病变。若出现双侧性交叉症状及体征,脑干病变可为双侧性的,但要排除脑干以上的广泛性病变。
(二)脑干病变水平的确定
即纵向的定位诊断。根据颅神经核或颅神经受损的情况可判断脑干内病变水平。颅神经核分布在脑干的不同水平,Ⅲ、Ⅳ为中脑,Ⅴ、Ⅵ、Ⅶ、Ⅷ为桥脑,Ⅸ、Ⅹ、Ⅺ、Ⅻ为延髓。若脑干病变弥散或病灶较大,可侵及几个水平,两侧水平也不尽一致。脑干病变范围的确定:即横向的定位诊断,判断病变在水平面分布的位置。颅神经的侵犯对病灶范围的反映最有意义,但三叉神经核、前庭神经核较长,判断病变部位较“困难”,要靠其它核的受损帮助定位。通过脑干全长的传导束也难确定病变的准确部位,要靠颅神经受损来帮助定位。①延髓:因体积小,小的病变可以双侧显着功能障碍。②桥脑及中脑:体积较大,同时出现双侧功能障碍相对少。③以颅神经症状和体征为主:定位于脑干被盖部。④以传导束的症状体征为主:定位于脑干的基底部。⑤传导束的症状及颅神经受损表现:基底部病变如累及颅神经根丝。
(三)脑干内外病变定位
这对决定治疗有一定价值。脑干内病变目前内科治疗为主,脑干外占位病变可考虑手术治疗。
1.体征 脑干内病变交叉征较明显,而脑干外病变交叉征不明显,或不存在交叉征。相反,小脑征或颅压升高更加明显。
2.病程与病灶 脑干内病变病程短,发展快,常为双侧颅神经损害。而脑干外病变则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渐为多发性颅神经损害。
3.颅神经与传导束损害的时间 脑于内病变两者损害常同时发生或相隔不久。脑干外病变则脑神经受损早,而偏瘫出现晚,程度轻,常常是逐渐出现。
4.颅神经是核性损害还是周围性损害 脑干内病变如动眼神经核损害,则出现分离性眼肌麻痹,为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脑干外病变常为全眼肌麻痹、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若三叉神经感觉核病变,则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脑干外病变则出现周围型感觉障碍。
5.锥体束征 脑干内病变除起于脑干基底部外,早期锥体束征不出现或轻微,而脑干外病变则早期出现一侧或两侧锥体束征。
6.有无纯属脑干内结构的损害,这些对脑干内病变诊断很有帮助。如①内侧纵束征:核间性眼肌麻痹;②桥脑水平凝视中枢:两眼注视健侧;③垂直性眼震。而脑干外病变则无以上改变。
7.脑干内病变颅内压增高较少,而脑干外病变则经常合并存在。
8.脑脊液改变 脑干内病变少有,而脑干外病变常有蛋白增高。
9.年龄 脑干内病变小儿多见,而脑干外病变成人多见。
10.常见疾病 脑干内病变多为髓内胶质瘤。而脑干外病变多为桥小脑角区、小脑、松果体及颅咽管等部位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