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胆结石、泌尿系结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56页(1825字)
人体许多腔隙都可能产生结石,可以引起剧烈腹痛的结石主要是胆囊和胆管系统的结石(常简称为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胆囊结石的情况很像胆囊炎,而且,二者常常并存。胆管系统的结石包括从肝脏到胆囊间胆汁通道的胆管及从胆囊到十二指肠的胆汁通道输胆管内存在的结石。无论是胆管还是输胆管,口径都不大,而且都有环形平滑肌,当结石排出通过时,很容易激惹这些平滑肌发生挛缩,挛缩则增加结石排出的困难,疼痛更加剧烈。而且,挛缩又使上面的胆汁排出障碍,淤积,逐渐增加压力,加重结石对胆道平滑肌的刺激,更加重了疼痛挛缩。
胆囊结石的疼痛往往是阵发的上部或右上腹部绞痛,常向右肩部放射,多在夜间发作,多伴有恶心、呕吐,约半数在发病后有发热。输胆总管结石多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合并黄疸,并发寒战、发热。疼痛、黄疸、寒战与发热俱备,称为夏科氏综合征,Chacot氏综合征,有诊断价值。
输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部位有一个稍稍膨大的部位,在解剖学上称为瓦特氏壶腹,Valter氏壶腹,运输胰腺分泌液的胰管也在这里汇合。瓦特氏壶腹开口处有括约肌,专称为俄狄氏括约肌,Odd’s括约肌。胆管结石如果在瓦特氏壶腹或卡在俄狄氏括约肌处,引起梗阻、绞痛,则除使胆汁淤积外,还可能使淤积高压的胆汁逆流进入胰腺,或使胰液淤积。胆汁与胰液相混,有可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胰脂肪酶原,生成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进而自行消化(破坏)胰腺组织,直接进入腹腔,破坏腹腔脏器,引发危险的、致命的急性出血性坏死型胰腺炎。
胆结石有各种成分、各种不同的形状,从泥沙状到卵石状都有。虽然流传有各种排石、溶石等方剂、疗法,但除对泥沙状结石或较细碎的结石有可能排出外,其余较大的结石无论表面是否光滑,顺利通过狭窄的胆管、输胆管、俄狄氏括约肌实在困难。因此,胆结石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不必急于治疗。如果发作时绞痛明显,并有发冷、发热等感染、发炎表现,首先应控制炎症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利胆的中药,不得已考虑手术摘除结石,则须待炎症完全控制后,视机体情况安排手术。但经药物治疗无效,怀疑有胆囊化脓或坏疽,或有弥漫性腹膜炎征象者,则需考虑紧急手术。应该有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准备。
与胆囊炎、胆结石症状相类的是胆道蛔虫病。这是一种较常见于农村青少年的疾病。过去多有排蛔虫或吐蛔虫的历史。发病突然,有阵发性上腹部剧烈的钻、顶样痛,发作时辗转呻吟,全身出汗,常有恶心、呕吐,有时还吐出蛔虫。但间歇期则安静如常。并且,虽然发作时自觉疼痛剧烈,但腹壁柔软,没有明显压痛更没有反跳痛,也查不出胆囊炎所特有的胆囊触痛征、胆结石所特有的夏科氏综合征。这种病可见于服用驱虫药不当时,治疗还应再服用足量的驱虫药。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平时,这些结石的存在可无明显自觉症状,较大的肾结石在肾盂内移动性较小,即令疼痛,也只是钝痛。但肾结石为泥沙状,或呈小块破碎,经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位时可发生梗阻,通过输尿管或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可发生梗塞、通过困难,而引起局部的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的绞痛,称为肾绞痛。
肾绞痛多突然发生,间歇性发作。发作时疼痛从患侧腰部开始,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窝)、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苍白、辗转不安,有时可出现休克。通常腹部肌肉不紧张。最重要的症状是肉眼可见的血尿。右肾或输尿管结石疼痛有时会与急性阑尾炎症状相混。但急性阑尾炎不应出现肉眼血尿;放射部位也与肾绞痛不同;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也具有特点。
泌尿系结石主要与中医所称石淋、砂淋相当,如果伴有血尿,则称血淋。民间传说胡桃可治砂淋、石淋,现代临床也有报道,可参考应用,参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六。如果结石过大,或发生嵌顿,绞痛剧烈,或合并积水,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如果只有一般症状,不一定都要考虑手术摘除。因手术治疗并不能制止结石再生,有的结石在体内可以长期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