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标准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88页(1420字)
近代标准化是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的,使工业生产面貌,由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依靠机械的工厂生产,标准化开始进入了它的显性阶段,这期间根据作业的专业化和分工,互换性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简单化,以及零部件规格化等的做法,逐渐地用于工厂实践。与此同时,还伴随诞生了使工厂顺利运营的管理技术。所有这些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和依据进行的。
英国的布拉马(Joseph Bra-march,1748-1814年)和莫兹利(Henry Maudslay,1771-1831年)发明了车床溜板式刀架,并配合齿轮机构和丝杠,满足了所需零件的加工精度,生产出具备有互换性的螺纹。后经威特沃恩又作了较大的改进,所获成果成为原ISO威氏螺纹标准。由于当时高精度加工方法的成功,从而开创了以互换性原理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美国的惠特尼(Eli Whitney,1765-1825年),根据轧棉机与铣床的发明和研制经验,为适应当时美国独立战争对大量武器的急需,运用互换性原理生产出标准化零部件,组装一万支步枪,都能安全发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大批量生产开辟了途径,这是工业划时代的开端,与此同时,英国纽瓦尔公司首推出了极限表,即最早的公差制。随着极限量规的出现,互换性生产蓬勃发展,由兵器工业扩大到一般机器制造业,而公差与配合制也于19世纪末逐渐形成,成为互换性生产的基础,随即于1875年在建立国际权度局统一计量基准后,率先奠定了国际计量的基础,成为互换性生产的可靠计量保证。
1879年法国人雷纳(Charles Renard)在对军用气球缆索直径的众多种类进行了整理,以具之比的几何级数为基础编制数列,成为优先数的起源,为数值标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复兴时期,众多国家对标准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当时武器备件的供给与维修带来的困难和不便,有关工业国的军需部门都意识到并首先提出简化品种规格的重要性。从美国开始把品种“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三者结合起来,被称为当时发展工业生产的三S原则(因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三个英文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引起当时先进工业国的普遍重视。于是简化成为近代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后,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首创的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开始引入标准化领域。战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的飞跃进步,质量保证和可靠性技术又成为近代标准化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以上列举了不同时期的近代标准化的实施,而致生产日益专业化、工序日益复杂化、分工日益精细化、协作日益广泛化。作为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的标准化和标准得到了相应的和迅速的发展,保证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保证了装配和使用维修时零部件的互换性,保证了原材料充分和合理的应用,保证了生产和管理的正常秩序,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近代标准化是围绕着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发展起来的,是以生产技术和管理为中心的。并且,也把标准化的思想逐渐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