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现代科技文献的整体特征与规律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176页(6875字)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无论是从它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来看还是从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记录和传播科学信息或知识的文献,更是直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显着特点是“高速度”与“综合性”。“高速度”首先表现在科研成果的大量涌现、科学知识的激剧增加。由于科学研究领域日益宽广,科研队伍日益扩大,科研事业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因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大量涌现。据估计,本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果比过去历史上2000年的总和还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建立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60年代以来已从9.5%增长到10.6%,到1980年已达12.5%。其次,这种高速度还表现在科学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从研究试验到推广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的周期19世纪平均为50年,今天则只要10年。“综合性”表现在各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转移、组合日益加强,一系列边缘科学、综合科学、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相继出现,整个科学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立体结构。重大科研课题往往涉及众多的学科,它的完成,必须依靠多学科的协作攻关。

当代科学发展的上述特点必然反映到文献中来,使现代文献从整体上呈现以下特征。

1.数量急剧增长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知识门类的不断增加,无疑会导致各个知识领域的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国外统计资料表明,科技成果每增加1倍,情报量就增加几倍;生产量翻一番,文献情报量就增加4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材料,全世界发行的图书,50年代为20多万种,60年代为40万种,70年代为60万种,现在每年出版图书达80万种,平均每20年,图书品种增长1倍,图书册数增加2倍。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迅速。新中国40年出版图书88.4万种,近10年来共出版图书41万多种。仅1988年就出书6.5万余种。比1978年增长3.3倍,发行图书达62.8亿册。1989年全国出版的图书总计74973种,其中新出版的有42854种。据报导,截止1994年底,我国得以重新登记注册的出版社有513家。

全世界的期刊,50年代约2万种,60年代约4万种,70年代约8万种,现在约15万种,基本上是每10年翻一番。科技期刊的增长速度尤快,倍增周期只有7~8年,有些新兴尖端科学,如原子能和环境科学领域的文献量,每隔2~3年就翻一番。我国的期刊截止1994年底,已达7325种。

此外,全世界专利文献每年增加40万件以上,技术标准增加20万件以上,产品资料增加50~60万件,而会议文献每年出版量则高达100万篇。

几十年来,许多文献学家都在研究、探寻文献的增长规律。美国文献学家D.普赖斯(D.Price)统计了期刊在世界范围内两个世纪的增长情况。他以科学期刊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科学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述出来,然后以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得出了表示文献增长的曲线图——普赖斯曲线图。它表明了科学文献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增长的规律。对普赖斯的“指数增长率”,许多专家学者在继续研究探讨。从理论上说,在过去某一段历史时期内期刊呈指数增长的规律,适合于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学科,但不能推而广之用于测定未定期刊的增长和一切学科文献的增长,从实际来看,文献增长的规律反映各种影响制约因素,如最大数量、不同时间、不同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等等。事实上,文献增长到一定数量临界点以后,就不可能再按指数增长,而是稳定增长。同时,文献的增长和文献的老化有密切关系。不同文献类型、不同学科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增长规律。尽管如此,普赖斯定律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文献增长规律,仍有积极意义。

文献数量庞大,增长迅速,说明文献资源丰富。但数量浩繁的文献也产生了“信息污染”,使图书信息机构在选择、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方面,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2.内容交叉重复

现代社会文献量爆炸性增长,与文献的冗余规律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必然导致知识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版也相互交叉,彼此重复,具体表现为:

(1)各种学术机构、研究单位在科研选题上相互重复,反映其研究成果的文献内容也必然出现重复。

(2)同一内容的文献以不同的形式、不同文字发表或出版。例如,一篇会议论文或技术报告,先在刊物上发表,又出单行本,再收入汇编本或论文集。据有关文献报导,美国武装部队技术情报局有60%的技术报告,美国国防基金会有95%的技术报告,既出单行本,又在期刊上发表。一件发明可以同时向许多国家申请专利而获得专利权,利用多种文字在几个国家公布同一内容的专利说明书。据统计,世界各国每年公布专利说明书的重复率为65%以上。其中,美国与加拿大的专利说明书的重复率高达87.2%。

(3)世界各国为了及时了解和利用其他国家的科技成就,相互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刊资料。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报道,1976年有73个国家相互翻译出版图书达4万多种,约占世界图书出版种数的10%。西方国家对俄文期刊逐期整本地翻译,仅译成英文的就达200多种。而苏联翻译的外国文献量,比美国多3倍。各国翻译出版的科技图书,每年共达6000~7000种。

(4)再版和改版的文献数量在增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原来的文献内容变得陈旧。为了及时反映当前科技发展的水平,作者需要不断地修正、充实自己原来的着作,于是引起再版和改版文献的大量出现。以美国鲍克公司出版的《再版书目1979-1980》为例,它总共有530000种图书,新品种77200种,仅占总数的14.5%,除去33000种图书被宣布为绝版外,其它均属价格变化、版本变化或其他变化的旧种图书,从而看到再版图书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5)许多杂志社同时出版内容完全相同的印刷型和缩微型两种版本。例如,日本的四大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美国的四大科技报告等,既出印刷品,又出缩微品。印刷品供一般读者阅读,缩微品供文献部门长期保存参考。

(6)各国出版商为提高声誉或追求盈利,大量出版发行热门书和新兴学科书刊。许多书刊由于销售量大,商品价值高,受到出版商重视,他们争相出版发行内容雷同而略加改头换面的出版物,造成图书文献的大量重复交叉。

冗余文献虽然能扩大人们获得和接触这些文献的机率,但也使识别和使用这些文献变得非常困难。有材料表明,各类文献中,有用的信息内容仅占25%。这就要求我们在收集文献时,必须加以认真区分、筛选,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造成浪费。

3.类型、文种复杂

现代文献的生产突破了传统的纸张印刷方式,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和化学塑胶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文献载体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缩微资料,声像资料,机读资料,光盘资料等新型文献载体相继问世。这些非纸质文献载体,或加大了知识信息的贮存密度,或加快了信息的检索、传递的速度,或使人闻其声,见其形,获得直观的感受。总之,从功能上大大优于传统的纸张印刷型文献。因此,这些新型的文献载体在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据报导,前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收藏的2700万件文献资料中,56%是非印刷型的。美国国会图书馆1973年入藏的180万件资料中,非印刷型资料占40%。但是,纸张型文献载体和非纸质文献载体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人预言,未来的图书馆将是无纸质印刷型书刊,这种断言未免过于武断。据奥地利科学院预测,到2000年,纸质印刷型的科技文献占45%~60%,缩微或其他载体占20%~30%,靠联机终端提供的知识信息只占15%~30%左右。所以,综合收藏与使用多种载体文献类型,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明显特点。

世界各国的文献使用的语种也在不断增多。过去,世界上科技文献大多数只用英、德、法几种文字出版,而现在,各国出版的科技期刊连续出版物所采用的文种就有70~80种之多,比较集中的文件也有7~8种。其中英文期刊占50%左右,德文、俄文各占10%以上,法文占7%,日文占3%,西班牙文占2%,中文和其他稀有文种共占8%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现在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文献中,有不少于一半的文献是用50%以上的科学家不懂的语言发表的。语言障碍已成为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严重问题。

2.载文聚散有序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使各学科的严格界限逐渐消失,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加强。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文献的分布呈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不均匀现象,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量的专业期刊中,其余数量的专业论文却高度分散刊载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如美国的《化学文摘》1975年报道量中,50%摘自325种杂志,25%摘自1059种杂志,而其余的25%,则来自大约一万种杂志。

文献分布的不均匀现象还表现在:一种专业期刊不仅刊载本学科的论文,也发表许多相关学科或相邻学科的论文,而同一专业的论文不仅发表在本专业刊物上,也出现在许多不同专业的刊物上。

科技期刊载文既集中又分散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英国化学家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经过长期对各学科文献的大量统计调查,发现了文献分布规律。他发现,全部有关电技术的文献约1/3登载在本专业少数几种期刊上,约1/3登载在数量约5倍的并非直接与电有关的交通运输等相关学科的期刊中,还有1/3的有关电技术的文献,登载在25倍数量的相邻学科期刊上。布拉德福在对书目、文献等进行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等级排列技术,揭示了文献离散定律。他指出:“如果把科学期刊按其关于某一学科的文章刊载的数量多少,以渐减顺序排列起来,在所得的清单中,可以分出直接为此学科服务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和另外几个组或区,其中每一组或每一区期刊所载的文章数量,同核心区中的期刊刊载的文章数量相等。这时,核心区中的期刊数量与相继各区中期刊的数量成1∶n∶n2的关系”。

布氏定律表明,某一学科文献在期刊上载文量的多少,是随着该期刊与该学科的疏密程度发生增减变化的。关系越密切,载文量越多,期刊的种数就越少;关系越疏远,载文量越少,期刊的种数就越多。按专业文献载文量多少,可以将期刊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一区域中期刊登载某一学科文献数量,是该学科所发表文献总数量的1/3,而三个区域的期刊数量之比成几何级数分布。其中,第一个区域为核心区,是载文量最高的少数几种核心期刊。第二区域为相关区域,是载文量中等的数量较多的期刊。第三区域为相邻区域,是载文量最低而数量最多的期刊。布拉德福在1948年提出的文献聚散经验公式是:

P1∶P2∶P3=1∶n∶n2

P代表不同区域期刊种数,n代表布拉德福常数,按已分析的数据,n的数值约为5。

根据布氏定理公式,运用书目、文献杂志以及《科学引文索引》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测定各门学科的核心期刊、相关期刊、相邻期刊的具体品种与数量。

布氏定理表明,每一学科或专业的文献,在科技期刊群中的分布,总是相对集中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同时又高度分散在数量庞大的相关专业与相邻专业的期刊中。专业核心区期刊,种数不多,本学科文献载文率高,信息量大,与本学科关系最密切;相关区期刊,种数较多,本学科载文率中等,信息量次之,与本学科关系较密切;非专业相邻期刊,种数很多,本学科载文率低,信息量小,与本学科关系较疏远。一般来说,核心期刊的载文率必须在50%以上,而且读者的借阅率高,引用指数较高,从量与质两方面测定才比较合理。

研究布拉德福定律,掌握文献分布的特点,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收集工作中,如果紧紧跟踪本学科,本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者,盯住核心期刊,瞄准核心文献,就能以有限的经费获得高质量,使用率高的文献,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同时,布氏定律也可以作为图书信息单位确定合理的藏书数量及规划藏书布局的理论依据。

5.新陈代谢频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并迅速更新,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新陈代谢;记录知识与信息的文献的有效使用时间日益缩短,失效周期日益加快。旧的文献被新的文献所代替后,其使用的读者越来越少,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文献的有效使用期称为文献寿命,文献的失效周期称为文献更新期。文献寿命的长短,表现在不同文献类型的有效使用期与不同学科文献的老化失效期方面,是以读者使用时间作为判断标准的。

各种类型的文献,有不同的有效使用时间。据苏联《发明问题》杂志统计,各类文献的平均使用时效为:图书10~20年,期刊及连续出版物3~5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技术标准5年,产品样本3~5年。西方国家认为,80%~90%的科技文献的使用寿命为5~7年。日本就是根据这种认识,将科技文献的保存时间规定为5年。

各学科的文献,有不同的老化期限。1958年美国科学家贝尔纳在其发表的《科技情报的传递:用户分析》一文中,借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半衰期”这一术语,来描述文献的老化率。1960年,美国的图书馆员伯顿(R.E.Burton)和凯普勒(R.Kebler)合作,共同研究科技文献的“半衰期”,从文献的使用引文数据来判断。他们对文献半衰期下的定义是:“现有活性文献中一半的出版时间”。所谓“现有活性文献”,指的是现在正在被读者利用的文献,而半衰期就是指在这些正在被利用的文献中,其50%的文献发表年限距利用年限的年龄区间。因为半衰期大体上与某学科文献达到一半失效所经历的时间相当,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定义文献半衰期,即:各学科被利用的文献总量中,一半文献失去利用效率所经历的时间。

伯顿和凯普勒统计了9个学科的文献半衰期,其他人后续补充统计了几个学科,各自的半衰期如下:地理学16.1年,地质学11.8年,数学10.5年,植物学10年,化学8.1年,生物学7.2年,机械工程5.2年,社会学5年,化学工程4.8年,物理学4.6年,冶金学3.9年,生物医学3年。

文献的利用衰变与文献增长有密切关系。某学科文献增长越快,旧的文献利用率就越低,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所以,应从文献的增长与老化两个因素计算它的半衰期。同时,文献老化与更新在使用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半衰期的测定与描述,只是它的主要特点而已。

研究文献的新陈代谢规律,了解文献的半衰期,对我们进行文献的选择,收集与剔除,文献资源的布局与规划,文献的保存检索与利用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意义和作用 下一篇:工程师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