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药物疗法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69页(5353字)

一、内治法

(一)中药

1.攻下逐瘀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方剂:桃核承气汤、鸣散、大成汤、黎洞丸。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药效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2.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症,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及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峻下者。

常用方剂: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活血并重的隔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

行气活血法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须逐瘀,可与攻下法配合。

3.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痈疽成毒等证。

常用方剂:清热解毒方剂有加味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

清热凉血法的方剂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

4.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中期,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而需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

常用方剂: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5.接骨续筋法: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

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6.舒筋活络法:适用于骨折脱位伤筋的中期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剂: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舒筋汤、蠲痹汤等。

7.补气养血法:适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损较重,筋骨萎软和迟缓愈合者。

常用方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8.补养脾胃法:适用于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脏腑亏损,加之伤后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等。

9.补益肝肾法:适用于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而肝肾虚弱者,并多与补气养血法结合使用。

常用方剂: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左归丸、右归丸等。

10.温经通络法:适用于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筋骨损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者。

常用方剂: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红丸、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二)西药

1.止痛药

用于骨折后及手术后疼痛剧烈的患者。常用的药物:盐酸吗啡、可待因、曲多、杜冷丁等。

用法:盐酸吗啡:皮下注射,10~20mg/次。

可待因:口服,15~30mg/次。

曲马多:口服,50~100mg/次。

杜冷丁:肌肉注射,50~100mg/次。

副作用:此类药物副作用大致相同,有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嗜睡等。注意此类药物有抑制呼吸,增加颅内压,影响瞳孔的作用,因此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的患者不宜使用。疑有胸腹内脏损伤而未确诊及呼吸抑制的患者应禁用。

2.解热镇痛抗炎药

用于类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奈丁美酮等。

用法:阿斯匹林:口服,0.3~0.6g/次,3次/日。

保泰松:口服,0.1~0.2g/次,3次/日。

消炎痛:口服,25mg/次,2~3次/日。

布洛芬:口服,0.2~0.4g/次,3次/日。

芬必得:口服,300~600mg/次,2次/日。

扶他林:口服,25~50mg/次,3次/日。

奈丁美酮:口服,1g/次,1次/日。

3.抗痛风药

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秋水仙素、丙磺舒等。

用法:秋水仙素:0.5mg/次,1~3次/日。

内磺舒:0.25~0.5mg/次,2~4次/日。

二、外治法

(一)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

1.膏药

又称帖药或软膏,是将药物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摊在棉纸或桑皮纸上,涂敷伤处。

膏药的种类按其功用可分为:

消瘀退肿止痛类:适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可选用舒筋活络膏药、消肿止痛膏药、活血散、定痛膏药等膏药外用。

舒筋活血类:适用于扭挫伤筋,肿痛逐步减退之中期患者。可选用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膏药、活血散等膏药外敷。

接骨续筋类: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可选用接骨续筋膏药、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等膏药外敷。

温筋通络祛寒祛风除湿类: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邪者。可用温筋通络膏外敷。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可选用金黄膏、四黄膏、清营退肿膏外敷。

生肌拔毒长肉类:适用于局部红肿已消,但创口尚未愈合者。可选用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外敷。

2.药膏

古称薄贴。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黄丹或蜂腊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膏药遇温则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贴在患处,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约。

药膏按功用可分为:

治损伤与寒湿类:适用损伤者的有坚骨壮筋膏;适用于风湿者的有皮膏、伤湿宝珍膏等;适用于损伤兼风湿者的有万灵膏、损伤风湿膏等;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的有化坚膏。

提腐拔毒生肌类:适用于创伤而创面溃疡者,有太乙膏、陀僧膏。一般常在创面另加药粉,如九一丹、生肌散等。

3.药粉

即散药,又称掺药。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外用的一种药型。药粉按其功用可分为:

止血收口类:适用于一般创伤出血撒敷用,常用的有桃花散、花蕊石散、云南白药、如意金刀散、金枪铁扇散等。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脓未净,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

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水稀少,新肉难长的创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类散剂掺和在一起使用,具有促进新肉生长,促进疮面收敛,促使疮口迅速愈合的功效。

温经散寒类: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凝滞疼痛或局部寒湿侵袭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具有温经活血、散风逐寒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切阴症的消散掺药。

活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者。常用的有四生散、代痛散等,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4.搽擦药

是指直接涂擦于患处的一种药物剂型。

酒剂:又称外用药酒或外用药水,是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或乙醇溶液浸泡。常用的有正骨水、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的作用。

油膏与油剂:是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白醋收膏炼制而成油膏。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症,也可配合手法及练功前后做局部搽擦,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的作用。常用的有跌打万花油、按摩乳、活络油膏等。

5.熏洗湿敷类

(1)热敷薰洗: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降后,用药水浸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具有疏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对腰背部也可使用。常用的方药可分为:

新伤瘀血积聚者:用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筋筋活血洗方;

陈伤风湿、冷痛,及瘀血、肿痛已初步消散者:用八仙逍遥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

(2)湿敷洗涤:古称溻渍、洗伤等。是把药物制成水溶液,供创口或感染伤口湿敷洗涤用。常用的有野菊花煎水、甘葱煎水、2%~20%黄柏溶液及蒲公英鲜药煎汁等。

(3)热熨药:是一种热疗法。临床多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用布包裹,与空气接触后自行产热或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其热力作用于局部,适用于腰脊躯体薰洗不便之处的新伤、陈伤。主要有以下几种:

坎离砂:又称风寒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药汁搅拌后制成。临用时加醋少许拌匀置布袋中,数分钟内会自然发热,热熨患处,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症者。现工艺革新,接触空气即能自然发热,使用方便。

熨药:俗称藤药。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在蒸锅中蒸气加热后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肿痛症。具有舒筋活络,化瘀消肿的作用。常用的有正骨熨药等。

其他:如用粗盐、黄砂、米糠、麸皮、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加热后热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腹胀痛、尿潴留等症。

上一篇:针灸疗法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